据了解,2006年,国家矿山救护队共参加事故救援2614次,均为重大救援行动,共有1255人获救生还。另据了解,2006年,中国消防部队共参加灭火救援行动42.5万次,参与危险化学品泄漏等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行动2.1万次,营救和疏散被困遇险人员30140人。
王志坚介绍,在2005年3月25日中石油开县罗家2井处理事故中,由50多名钻井、打捞、采气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启动了三套方案,最终使用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的新型凝胶成功堵漏。
此外,2005年11月27日黑龙江七台河矿务局东风煤矿特大瓦斯煤层爆炸事故救援行动,也是最大的一次救援行动,调集了四个大队进行联合行动。工程师于带领采掘、通风等20多名瓦斯专家进行救援,并利用移动瓦斯分析技术对现场瓦斯进行连续监测,从而控制了二次爆炸。本次救援成功从灾区救出72名矿工,救援人员无一伤亡。这次成功的救援凸显了先进救援技术和设备的重要性。
王志坚特别指出,目前,我国应急体系队伍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缺乏先进、配套的救援装备。据介绍,我国很多应急救援技术装备都是上世纪50年代研发的。现在美国和德国研发了很多救援设备,但是因为价格高,我们还是买不起。国家曾经投入过一些钱,但是经常不够用。特别是在救援过程中,我们缺乏有效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如遥测和遥控,用于具有爆炸危险的灾区的调查,救援和搜救。这也直接导致了紧急救援的风险加大。
王志坚指出,企业危险化学品救援队的技术装备主要用于现场事故救援,而移动成套设备不足以参与相关事故救援。“我经常在广播里听到哪辆车洒了,哪辆车翻了。知道怎么做的人都知道,危化品救援大忌用水,但我们在救援时往往不得不用水,因为除了水别无选择。”王志坚说。
据他介绍,目前我国急救设备的配套缺陷也很严重。在灾害救援过程中,由于矿井或密闭空间等特殊环境,大型设备缺乏配套工具,导致事故现场大量使用人工作业。据了解,2005年广西梅州的一次事故现场,虽然有非常先进的设备,但是没有高压电缆的快速接头,大大降低了救援效率。
具体来说,HCS01模块包括一个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一个气压传感器,两个磁阻传感器(分别为Z轴和XY轴),内置ASIC数字补偿芯片和EEPROM存储器,全数字输出,封装尺寸小至6.5*6.5*1.2mm,外部有湿度电阻接口。相比于嵌入在不同的封装中,不仅可以减少安装面积和功耗,还可以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霍尼韦尔称其功能为“七位一体”,即:三轴方向+三轴姿态+高度。磁传感器用于确定三轴方向,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重力加速度并计算传感器模块的倾斜角度。在此基础上,校正磁传感器的输出,从而确保在所有姿态下都能计算出正确的方位。气压传感器可以检测传感器所处环境的大气压力,并通过与预设的参考值进行比较来计算海拔高度。如果加上湿敏电阻,甚至可以根据气压数据随时间的变化来预测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