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投资流向印度:中国密切关注潜在竞争对手。大众新款微型车售价5万产地。中国或者印度的雷诺斥巨资在印度建厂,叫雷诺放弃中国,选择印度。
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目前,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制定了在印度发展的“大计划”。通用汽车首席执行官瓦格纳表示,印度可能成为通用汽车的全球生产中心。通用汽车计划在提高现有工厂产量的同时建设新工厂。此前,通用汽车曾计划投资2.23亿至3.35亿美元在印度建设发动机和变速器制造工厂。
除通用汽车外,自去年年中以来,福特、日产、本田、现代、大众和戴姆勒-克莱斯勒等跨国巨头都增加了在印度的投资,这一趋势仍在继续。印度政府发布的经济预测显示,2007年,该国汽车工业将吸引约180亿美元的高额投资。到2010年,印度乘用车制造商的数量可能会增加到20家。
跨国汽车公司正在印度密集增资扩产。快速增长的印度汽车市场会成为下一个中国吗?
另一家美国汽车巨头福特汽车公司计划在印度投资7500万美元,届时其在印度的投资总额将达到4.5亿美元。
今年年初,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宣布,将先期投资4.2亿至5亿美元,在印度建设年产20万辆汽车的生产工厂。新工厂将于今年内开工建设,预计2009年下半年投产。此外,该公司还将与法国雷诺公司和印度当地一家汽车制造商共同建立第一家汽车组装厂,共同投资约9亿美元。该工厂年产能为40万辆,建成后将成为印度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工厂。
今年1月中旬,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决定投资180-240亿日元(约合1.5-2亿美元),在印度再建一座大型汽车工厂。新工厂于2009年上半年投产后,初期产能为5万辆,最终将扩大至年产20万辆以上。2007年,本田在印度现有工厂的年产能将达到10万辆。届时,本田在印度的总年产能将达到30万辆以上。
韩国现代汽车郑梦九公司在2006年底表示,公司将在2007年10月前在印度投资14.7亿美元,建设第二家汽车生产工厂和R&D中心。第二工厂的年产能预计为30万辆。
在欧洲,除了雷诺之外,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和印度本土汽车公司塔塔汽车公司日前联合宣布,双方已签署协议,将在印度成立一家合资企业,生产乘用车、发动机和其他关键汽车零部件。大众汽车正在印度北部旁遮普省建设一座新的汽车制造厂,预计年产10万辆汽车。此外,世界豪华车巨头都不愿意放弃印度这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于2006年11月宣布,该公司计划投资约5500万美元在印度建立第二家汽车工厂,所有梅赛德斯系列车型将亮相印度市场。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将Actros重型卡车引入印度市场,年销售目标约为850辆。宝马汽车公司的一家新工厂最近在印度南部城市金奈破土动工,投资额达100亿卢比。11亿,将组装宝马3系(报价;图片)和5系车。宝马计划明年在亚洲销售15万辆汽车。德国奥迪公司也宣布将于今年秋天在印度西部的奥兰加巴特开始组装奥迪A6轿车。沃尔沃甚至将其部分卡车制造工作从欧洲转移到了印度。
印度将努力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中心,中国、印度、俄罗斯,哪三个新兴市场更有潜力?
在印度政府2006年9月公布的《汽车发展规划(2006-2016年)(草案)》中,印度明确提出“未来10年印度将努力成为全球汽车制造中心”,并公开表示将在吸引外资方面“与中国和泰国竞争”。
报道称,印度本土汽车企业的竞争力将稳步提升。尽管外资对印度市场的投资逐年增加,但印度汽车市场的主要赢家仍是本土汽车制造商。截至去年2月,塔塔汽车公司生产的小排量汽车Indica brand在印度的销量已超过百万辆,并已出口到非洲和欧洲市场。另一家本土公司Mahindra & Mahindra有限公司也宣布将于2008年首次在美国销售皮卡和SUV。中印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较量已经开始。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最近的一项市场研究显示,在新兴的低成本乘用车市场,与中国相比,印度乘用车的质量正在迅速提高,乘用车的出口也在快速增长,本土制造商雄心勃勃。媒体认为,印度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比中国更有信心,因为它掌握了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中国和印度汽车业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从市场容量和销售数据来看,印度的汽车产业和中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和市场竞争,中印汽车产业在未来必然会成为竞争对手。
早在六年前,中国汽车工业的长期规划就显示“2010年前后中国汽车市场将成为国际汽车制造的中心”,这说明印度汽车工业的快速崛起已经开始与中国汽车工业形成竞争。
典型的例子就是很久没有在中国生产的法国雷诺公司,今年年初宣布投资数十亿美元在印度建设车辆制造厂和发动机厂。整车厂初期产能为30万辆,将于2009年正式投产。第一款产品是雷诺洛根轿车。这款车型两年前就计划由雷诺在中国生产。对于雷诺来说,由于中国和印度汽车市场的排他性,在印度启动项目意味着中国项目很难成行。
有分析认为,尽管印度在产能和市场规模上仍远远落后于中国,但印度的后发能力并不逊于中国,这主要表现在中国汽车自主创新不足,而印度汽车企业多年来一直愿意在自主研发方面做出努力。这些企业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优势正在逐渐拉大中印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