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虽然处于稳步上升态势

   2022-07-08 工业品商城78
核心提示:发达国家主导的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重点。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酒店、交通、通信等传统服务业成为各自服务业的主流。国际产业间分工和国际产业内分工越来越向国际产品内分工延伸,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达国家主导的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重点。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酒店、交通、通信等传统服务业成为各自服务业的主流。

国际产业间分工和国际产业内分工越来越向国际产品内分工延伸,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越来越体现为国际产品内工序环节的调整和转移。

根据过程分工理论,价值链的增值环节可以分为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国际产品流程的调整和转移表现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生产环节向R&D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转移;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生产过程从下游生产过程(终端加工组装)转向上游生产过程(关键零部件生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日益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两个主要方向。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向发达国家发起了反向产业转移。

根据《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200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为9160亿美元,其中5420亿美元流向发达国家,占总额的59%,其中90%是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内向FDI为1650亿美元,占总额的18%,其中65%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钢铁和石化等制造业。在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向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来自西亚的流入为340亿美元,占总额的3.7%,主要集中在石油行业;非洲为310亿美元,占总额的3%,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方面。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占1040亿美元,占总额的11.4%,其中制造业占流入FDI的40%,服务业占35%,农业和采掘业占25%。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的全球化加速了国际技术转移和扩散,促使各国的相对技术优势发生变化,强化了国际产业的集聚效应,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虚拟化程度。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在结构升级中促进了原有产业的整合和转移。

跨国证券投资和M&A日益成为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主要方式,服务外包发展迅速。

证券投资和跨境M&A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占全球资本流动的75%和跨境直接投资的60%。服务业发展迅速。根据贸发会议《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美国约占全球项目外包市场的三分之二,而欧洲和日本约占三分之一。亚洲是最大的承包商,约占全球外包业务的45%。印度、墨西哥和东欧分别成为亚洲、北美和欧洲的服务外包中心。

虽然我国服务业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但总体上与其他新兴工业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与一二三产业发展升级的需要不匹配。同时,从服务业内部增加值来看,农林牧渔服务业、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影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呈逐年上升趋势。地质勘探和水利服务、运输仓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呈下降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尤为滞后。

从中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比较来看,根据2005年的数据:第一,2005年,国内可贸易商品(即国内产业结构)中,初级产品约占13.7%,制成品约占42.4%,而出口的初级产品仅占6.4%,制成品占全部出口产品的93.6%。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严重倾向于制成品,与国内产业结构不对称;第二,在制成品内部,中国出口结构严重偏向机械和运输设备及杂项产品,其中机械和运输设备占中国出口产品的46.2%,杂项产品占25.5%,而这两个行业分别仅占中国国内可贸易产品的16.9%和3.2%。由此可见,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表明内外经济关联并不紧密。

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中国的主导产业。近年来,高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但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来看,外资企业占了很大比重。这样,国有或内资企业就无法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微观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如何促进外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匹配中国对该产业的战略规划,必将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困难。同时,外资(尤其是外商独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也占据主导地位。这样,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外贸易中,虽然外资正在通过加工贸易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这一产业中的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到中国的很少,国内的加工仍然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环节,这与中国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成为贸易强国的发展战略难以匹配。

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将吸引外资作为主要政绩指标之一,因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此起彼伏,大大增加了内资企业的竞争成本,挤占了内资企业在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按照2005年外资行业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外资行业工业总产值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超过平均比重的行业有16个,特别是在占比超过50%的6个行业中。除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外,其余均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上述行业中,外资占比如此之大,除了自身优势外,超国民待遇“功不可没”。

不可否认的是,国际产业的比较优势、国际产业的转移以及吸引外资的偏向性激励,造成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低附加值加工制造国地位。但是,打破这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实行平等国民待遇,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和长期方向。在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下,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统筹考虑我国主导产业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内资企业发展、承接转移模式、自主创新、服务环境塑造等六个因素,做到六个结合,即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家主导产业相结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我们将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转移模式相结合,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同行业内资企业发展相结合,把承接技术转移与R&D本土自主创新相结合,把承接国企业特点与塑造中国有针对性的服务环境相结合,坚持“以自我为中心,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转化为推动中国产业发展的动力。

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促进中国主导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首先要确定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方向的主导产业,比如要重点发展重要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汽车、造船、飞机制造、应用前景大的高新技术等制造业。服务业要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其次,优先承接有利于上述产业发展的国际产业转移,针对不同产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制定相应的产业准入政策。再次,禁止承接不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严格执行《禁止加工贸易产业目录》等相关政策法规。最后,要鼓励我国现有外资企业的转型升级,鼓励新的投资向高科技环节和新兴产业发展。

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中国区域整体发展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承接不同类型产业的措施,同时考虑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和弥补产业结构差距。因此,发达地区承接产业的高度和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可以主要通过技术引进和升级、出口加工区引进和升级、产业集群引进和升级等方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于欠发达地区,既要承接国外的产业转移,也要承接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通过提高项目服务水平等方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承接转移方式结合起来,实现产业承接方式的多样化。根据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的特点和趋势,我国应坚持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并重,实现产业承接模式的多元化,如大力发展国际担保融资,积极发展其他有效的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模式,如BOT投资、项目融资、海外投资基金等。

把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促进国内同行业内资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积极培育内资企业集团发展跨国经营,用产业转移带动其转型升级,推动中国企业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走向规模化、集团化,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