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广东省的一些做法和举措让企业感到欣慰。如果港商遇到一些问题或需要咨询,珠三角地区的相关政府部门会给予相应的协助。相关咨询“如果能在15天内回复的话,绝对不要等到16天”,并指出“如果拖延,有权进行投诉。”现在广州有外商投诉服务中心,珠三角地区大部分城市都有协调会,对特殊情况给予特殊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回归前政府并没有沟通为港商提供特别服务。
我个人最大的感受是,政府层面沟通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回归前,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需要借助民间桥梁。回归后,与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在珠江三角洲,广东省政府有关部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和我们的协会联合举办了许多活动为港商服务。
中国工业报:珠三角工业协会作为桥梁和纽带,与粤港两地的企业和政府有着广泛的联系。你认为回归以来,粤港两地的制造业发展有哪些变化?
张润兵:前不久,香港工业总会对粤港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粤港制造业正从原来的前店后厂模式向粤港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的模式转变。
以前港商只占内地市场的10%,现在一半甚至更多做内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港商正在积极调整自己,探索适应内地市场的需求。港商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有国际化的经营理念,商业嗅觉灵敏,能第一时间知道市场需要什么。现在港商越来越重视内地市场。
应该说,成本上升已经成为港商最大的挑战。在这个前提下,一些港商开始在长江三角洲或内地其他有优惠政策的地方投资。就环境保护而言,所涉及的费用绝不是一笔小数目。面对这些变化,港商有些疑惑。在珠三角,企业需要付出多少才能达到环保标准?而现在的标准还要提高多久?
面对不断上升的成本,香港商人正在思考:我们应该转移产业还是升级产品结构?但无论哪种选择,最终都会增加成本。港商正在寻求解决方案,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
中国工业报:如你所说,其实不只是港商遇到了产品升级的问题,现在整个珠三角地区都遇到了产业升级的问题。我们知道,目前仍有65%左右的港资企业选择低技术模式在珠三角地区生存发展,最终导致港资企业的产品升级和成本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张润兵:港商之所以选择在珠三角地区投资发展,不仅仅是看中了产业集群的优势,更是有着强烈的乡愁。所以,港商很难放弃这块发展热土。虽然有部分港商在长三角发展,但这只是延伸。更多的企业愿意选择珠三角作为基地,然后向外扩张。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港商意识到珠江三角洲有很多适合他们发展的因素,尤其是工业配套能力相当发达。在这里找一个配件可能只需要3个小时,再加上毗邻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的香港。因此,珠三角地区仍然是港商的首选。
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势,港商现正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但是产品必须升级,否则就会被淘汰。转型是痛苦的,但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关键是怎么转型。现在的大陆市场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任何一种产品都可以成就一个大企业。因此,如何开发这个市场,值得港商深思。
中国工业报:您刚才提到政府部门应该给予支持,那么政府应该怎么做?
张润兵:内地企业可能会看到一些政府部门下发的文件,但港商无法获得这些信息。只有通过珠三角行业协会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才能将这些文件的精神及时传达给港商。
协会成立后,与政府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增加了。当地官员对港商的发展是支持和友好的,甚至有官员注意到香港人习惯了繁体字。现在协会每个月都会和珠三角相关政府部门沟通。这有利于政策的落实,也有利于港商。
港商的经营模式和内地企业还是有些不同的。他们处于两端,倾向于关注国外多于关注内地。现在面对各种政策调整,港商最大的诉求就是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在一些政策出台之前,能给企业一个咨询期和缓冲期。政策出台前的调研和咨询很重要,不能局限于实施时的解释。
现在很多企业反映,有些政策今天出台明天就实施,与企业的生产周期不相适应。我们知道,生产周期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突然出台政策会让生产经营陷入被动。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给企业一个预警期,在这方面积极与港商沟通,方便企业研究应对。
由于珠三角不在香港政府管辖范围内,由于珠三角地方政府支持民营企业,所以没有行政途径直接帮助港商。我认为最实际的办法是为港商提供一些公共服务,比如在珠三角地区建设环保产业园,解决单个企业无法承担的环保成本,避免港资企业将污染搬迁到其他地方。
张润兵:香港工会联合会珠三角工业总会的9个办事处分布在深圳、东莞、广州、中山、惠州、江门等9个城市。我希望这些办事处能成为珠江三角洲6万名制造业港商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