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我们的同胞在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而欣喜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到中国只是一个“制造大国,品牌小国”?以纺织品和鞋类为例,很多都是为国外品牌“代工”,即按照别人的技术标准制造,出口国外后再贴上别人的标签销售。数字显示,中国出口企业只有20%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品牌出口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而加工贸易占中国强大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
而且这样的加工贸易利润少得可怜。以生产DVD机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DVD机出口国。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它除了花钱购买国外制造的芯片外,每生产一张DVD还得向国外厂商支付一定的专利费。难怪有人说中国是世界工厂,挣的是少得可怜的辛苦钱。这样,中国货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就不可避免地被等同于“低端产品”,使得“中国制造”无法获得足够的尊严。
事实上,在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以廉价商品为主,主要是汽车和电子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有一段时间,“日本制造”是美国市场廉价产品的象征。后来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不仅质量提高了,品牌价值也超过了美国的一些产品。同样是“日本制造”,但在不同的阶段,内涵却大不相同,即从“日本制造”的阴影到“日本制造”的阳光。
“中国制造”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从阴影走向阳光,不是靠散布怨气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加强自身实力,加大改革力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中国工商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力打造属于中国的知名品牌,尽快走出“中国制造”的阴影。
随着汽车向更节能、更安全、更舒适的方向发展,汽车电子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复杂,汽车MCU从低端向高端演进成为用户的需求趋势,汽车MCU的需求层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一辆中档车使用的MCU数量大概在40到50个,而高档车可以达到80个甚至100个。
单片机是汽车电子的核心部件。从简单的车灯控制到复杂的发动机控制、汽车远程通讯,高、中、低端微控制器MCU都能在汽车上发挥作用,共存于一个系统中。汽车的许多控制功能都与单片机的功能密切相关。中国汽车微控制器MCU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随着电子产品在整车中的比重将逐年增加,系统的运行已经从最初的单一控制发展到多变量、多目标的综合协调控制,这就需要大量高性能的MCU。可以看出,随着汽车电子系统功能需求的日益复杂,汽车MCU正在从低端向高端演进。
汽车MCU已成为半导体制造商的热门市场。8位、16位和32位MCU适用于不同的系统应用。安全系统、电机控制、电力机车、安全控制和车载娱乐系统将成为16位和32位MCU产品的新驱动力。随着市场对汽车的智能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32位MCU发展最快。未来几年汽车MCU最集中的发展方向将是混合动力汽车MCU的发展。
随着成本意识的提高,单片解决方案将成为应用趋势。电子技术与通信、无线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的逐渐融合,催生了集成射频、光学传感器、模拟器件和多芯片的MCU的应用。特别是汽车MCU会集成模拟功能。例如,飞思卡尔推出了一系列器件,将高性能闪存MCU和模拟IC集成在同一封装中。
同时,MCU和DSP的集成将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系统的关键。目前,越来越多以前依赖于单片机的应用现在也需要信号处理能力,而DSP可以更好地完成这些功能,因此有必要将单片机和DSP集成在一起。在这种应用中,DSP通常执行计算密集型算法,而MCU负责接口、网络和控制功能。与分立的MCU和DSP相比,将它们集成在单个芯片上可以降低系统成本和功耗,同时提高效率和性能。
随着汽车向更节能、更安全、更舒适的方向发展,内置闪存的MCU将成为市场主流,车载内置闪存的MCU市场份额将达到20%。它将取代传统的单片机。其优势在于不仅可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还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它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性。Flash MCU可以让开发者快速响应用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