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背景下,2007年上半年,机械行业积极开发各种高附加值、高效节能设备,一大批服务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的设备投放市场。上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朱森迪向记者介绍了机械工业重大装备的生产情况。
在机械行业具有传统优势的火电、水电、风电和UHV输变电设备的研究和生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火电设备更新换代加快,节能、环保、高效机组成为主要机型。目前,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已晋升为我国火电主力机型,相关企业正在加快发展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积极开发燃气、循环流化床等高效减排设备。其中,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排放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各厂家持有34台(套)订单。今年上半年已经生产了4台(套)。
今年上半年,重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生产9F级2台,9E级4台,6B级8台;循环流化床锅炉,30万千瓦1台(套),10万千瓦3台(套);生产5台大型空冷机组。
水电机组中,三峡右岸中标的8台国产机组中,有2台上半年完工,机组效率优于左岸和国外联合生产的机组。此外,为其他电站生产了6台与三峡相似的70万千瓦机组。大型抽水蓄能机组通过白莲河等重点工程所需的捆绑机组招标,与国外合作生产。
2007年风力发电设备新增装机容量预计150万千瓦,上半年已完成60台1.5兆瓦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9万千瓦。
在进军UHV输变电设备方面,50 kV DC UHV输变电设备已实现国产化,GIS等产品产能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主要是大型乙烯装置关键设备的科研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大型冶金矿山设备制造商不断为冶金行业提供高端成套设备;为大型露天矿山制造巨型挖掘运输设备;研究开发铁路、地铁隧道工程大型盾构机。
今年上半年,机械行业进出口继续呈现强劲增长势头。继2006年首次出现贸易顺差后,上半年外贸顺差达76亿美元,与欧盟、日本、美国三大贸易伙伴贸易总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对于机械工业出口的快速增长,朱森迪解释说,有三个因素导致机械工业出口的快速增长。首先,国内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产能不得不寻找出路,从而使企业更多地面向国际市场。其次,很多企业过去在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但在国际市场上却是小兄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国际化经营才能增强竞争力,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第三,近年来,机械行业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很多企业有很强的出口愿望。比如以前很难走出去的装载机、筑路机,现在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大量增加出口成为必然趋势。
机械行业出口结构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开始超过加工贸易。
今年前5个月,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12%和45.72%。朱森迪表示,一般贸易能真实反映装备制造产品的竞争力,而加工贸易除了增加经济规模外,对提升机械行业竞争力的作用远不如一般贸易。从这个角度看,一般贸易出口超过加工贸易,也反映了机械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
今年上半年,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高位运行。前5个月,机械行业完成投资2162亿元,同比增长43%,高于同期制造业增速。朱森迪解释说,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机械行业为了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工艺流程,加快改造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近年来,随着机械工业的快速发展,产品结构调整取得了成功,特别是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固定资产投资为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朱森迪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机械行业的投资问题不是总量过大、增长过快的问题,而是结构和效率的问题。从目前的投资结构来看,是合理的。但同时他指出,投资的快速增长也给机械工业的发展和经济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特别是一般产品的产能过剩,不利于机械工业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