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冶金行业,从事故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使用不安全导致的触电事故。其次是气体浓度高或冷却水进入熔炼炉引起的爆炸事故。钢铁冶炼过程中,高炉内温度一般很高,约1000度甚至1600度,需要冶炼炉外冷却水,通过“冷水进热水出”的不断循环带走热量,使炉内温度不至于太高;最后,生产现场发生火灾事故。在冶炼过程中,钢水或铁水可能飞溅出来,落在电缆上,或由于连续运行时间长,电缆通风不良,温度过高,可能引起火灾。
针对这些安全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用电的安全,还有一些电气保护设备,比如漏电保护器和带电显示器等。针对爆炸,有冷却水温度、流量、压力综合分析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检测冷却水的流量和压力。如果漏水,这些指示器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发出警报。此外,还有耐火材料侵蚀程度的预测模型,当炉衬侵蚀到一定程度时会发出报警,有效防止烧穿炉底等事故的发生。然而,这些先进的技术目前在中国的许多企业都在使用。此外,对于火灾,主要的自动安全装置包括烟雾报警和温度报警。
在电器保护和防爆方面,自动化设备基本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但目前烟雾报警、温度报警等防火自动安全设备质量较差,漏报、误报现象严重。往往是发了警报,很多企业不装,或者即使装了也不相信,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这是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外有结合温度报警装置的逻辑判断模型。采用该技术后,可以使报警更有准备,减少误报和漏报,使企业更愿意使用。在冶金工业中,对能够诊断和预测生产设备故障的自动化系统有很大的需求。系统可以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前检测到设备,设备的维护和更换不会因为某个设备的问题导致整条生产线瘫痪。在这方面,先进的技术是冶炼智能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神经网络漏钢预报和模糊控制系统。目前,这种系统已在国内开发成功,并在宝钢等大型钢铁公司投入使用。模糊控制系统也是冶炼智能自动控制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冶炼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往往没有精确的数学模型。针对这些问题,智能自动控制可以通过模糊逻辑进行模糊控制。
以石油、石油炼制产品、油田气或天然气为原料,采用不同工艺流程生产燃料和润滑油产品、化学原料、化学中间体及其他化工产品的行业统称为石油化工行业。石化产业包括炼油、石化、化纤、化肥四大产业。因此,石化行业安全生产的自动化也与此相对应。
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安全生产。从安全角度看,石化生产不同于冶金、机械制造、基建、纺织、交通运输,有其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说:一是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第二,大型生产设备。第三是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石化企业大部分事故都是围绕四个特征发生的。虽然原因很多,但除了自然灾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设计上有不足。比如选址不好,布局不合理,安全距离不符合要求,生产技术不成熟,给生产带来不可逾越的先天隐患。第二是设备的缺陷。第三,操作失误,不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等。第四,管理存在漏洞。如果规章制度不健全,隐患没有及时消除和治理,工人缺乏培训教育,工作环境恶劣,领导指挥不当。第五,不遵守劳动纪律,对工作不负责任。
石油行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始终不容乐观,各类事故时有发生。这是因为石化项目所涉及的大部分化学品,如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产品等。,是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而且石化生产过程具有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工艺复杂、设备管道阀门众多等特点,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毁灭性事故。为了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安全法规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不断提高我国石化行业安全技术的研究,石化行业安全自动化技术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控制装置主要是指采用自动化技术的控制系统。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化工自动化已经从人工操作发展到自动控制;从低级的、单一的生产过程控制到复杂的控制系统。目前,DCS(分布式控制系统)是我国大中型企业采用的主要控制系统。与石化企业过去使用的常规仪表控制和PC直接控制相比,其许多独特的优点更符合现代石化企业的要求。因此,这些年来,在各大石化企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20世纪80年代,用于石化系统的DCS基本上取代了常规仪表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监控,但随着DCS的逐渐成熟,企业已经可以通过DCS实现更多的功能。中国石化企业安全装置的应用势头得益于中国油气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了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石化企业比以前更注重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希望防止事故的发生,因此愿意花巨资安装先进的系统。
在我国石化企业中,安全控制的整体状况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我国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石化企业安装相应的安全控制系统。所以很多上马狂奔的小商家都没有配备相应的安全装置。而且,即使是大型企业采用的DCS系统,也大多是七八十年代的产品。原因是一些企业,尤其是小企业,缺乏相应的自动化和仪器仪表人才来维护系统。一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此类产品的制造市场相对落后。国内石化企业采用的所有安全防护系统几乎都是进口的,这意味着价格昂贵。石化企业要求产品适应恶劣的生产环境,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但目前我国石化行业的安全防护产品在使用寿命和稳定性方面还不如进口产品。《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2006年8号文件)提出,“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提高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第一段特别提到,要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和关键装配技术为重点,加大R&D投入,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R&D能力。因此,中国相应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应该为上一层楼和中石化提供更多更好的安全控制和保护产品。
它是电力社会的命脉之一。如今,人类社会对电力系统的依赖已经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电力系统灾变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电力系统最重要的是运行的安全性。然而,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电力系统灾变的概率很小,但后果极其严重。中国的电力系统也经历过稳定性破坏的重大事故。中国的电力系统也经历过稳定性破坏的重大事故。在过去的100年里,美国发生过六七次大规模灾难性停电。这警示人们要更加关注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工业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继续发展。随着三峡电站、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中国必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力系统。如何保证其安全、稳定、经济运行,防止灾难性事故的发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在电力安全问题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电力先行、保障安全、节能节水、循环经济”,表明了电力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国家电力调度中心时也指出,要确保电力安全运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搞好设备检修维护,及时排查整改各类隐患,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电力设施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电力安全运行。
自动化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也是电力系统发展的方向之一。危险因素的监测、人为危险因素的控制、故障的自动诊断、危险情况的自动报警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电力系统自动化包括:发电控制自动化、电力调度自动化和配电自动化。有许多与安全相关的重要问题。
电力自动化技术沿着组件-部件-子系统(岛)-管理系统的道路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电力系统已经成为CCCPE的一个统一体,即计算机、控制、通信和电力电子、电力电子装置的发电、输电和配电装置。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技术和智能控制将迅速进入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会推动电力系统监控的发展,还会推动控制向更高层次发展。其发展趋势:一是采用在线动态暂态稳定分析和稳定控制策略。电力系统灵活的运行方式迫切需要有效的在线动态和暂态稳定分析工具,以便运行人员在线跟踪变化的系统工况,实时掌握系统动态。第二,控制中心发展的新趋势。现代电力系统控制中心基于分布式开放结构,将EMS/SCADA/DMS和MIS有机地集成在一起。Internet和Intranet的使用正迅速渗透到电力系统运行领域,为软件技术的集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成为决定EMS设计的因素之一。跨平台的高级计算机语言、控制中心之间的标准通信模式和电力系统的分布式软件体系结构将逐步导致共享数据库的集成系统。第三,加强电网安全的技术措施。例如,采用电网动态安全在线评估技术;调度员安全测量系统;广域安全通信网络;规划阶段的电网风险评估;电力系统模型的标准化;重新审视继电保护整定的原则和做法;建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体系;国家电网事故和设备故障数据库;广域测量和事件记录系统:动态调度员培训模拟器等。目前,一种改进的新型智能控制器已经研制成功,以满足我国供配电系统的要求。这种新型智能控制器在保留传统设备优点的基础上,在保护多样性、动作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内置通信、测和监控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而且使用方便,所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总之,建立中国电力系统防灾和经济运行的保障体系是中国电力系统迫切而重要的需求。换句话说,这个系统的总体目标是把中国的电力系统建成世界上最安全的系统。“中国电力系统防灾与经济运行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于1998年立项。经过我国广大科研人员的努力,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些成果可以说是令人振奋的。其实质性贡献在于:建立了中国电力系统软跟踪指挥系统(DPS)可实施的基本框架。基于这一科学体系,该项目工程化后,将导致中国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重大创新,而这一创新将使中国电力系统成为世界上最安全、最经济的电力系统。这个项目在许多方面的成就都是开创性的。如电力系统的非线性H∞控制、紧急解列策略和电力系统稳定域的可视化等。,一些著名的外国公司和美国电气研究所愿意出资进行合作研究。部分成果已在国内部分区域系统和省网实施或投入试运行。
此外,在化工过程、纺织行业、装备制造行业、食品行业、环保行业、交通行业、智能建筑行业等领域,也存在许多与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相关的生产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