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亮看来,此举无疑是我国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实质性一步。他说:“加速、加快和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中之重。”
“这只是开始。”多年来一直关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中科院院士潘继銮也对此表示肯定。但他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科研成果产业化缺乏渠道等一系列问题,此举会收到什么效果,还需要时间。
潘继銮说,“现在许多研究人员未能将他们的研究工作与产业化目标结合起来。”他认为科研创新工作应该指向急需解决的国家重大问题。如:中国的重大建设项目,如三峡工程、核电工程;那些急需解决但目前尚未解决的基础课题;对那些在学科前沿有重要前景的学科也要进行选择性研究。
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上,要放弃论文指挥棒的误导倾向。长期以来,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被录用的数量一直作为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水平的衡量标准。谁发表的论文多,就说谁水平高,导致很多科研工作者只是忙着写论文,把过多的精力放在那些目前不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同时,成果鉴定也影响到学校和科研机构,他们都把成果鉴定作为科研成果的目标,而不是经济实用价值。
潘继銮认为,科研成果的评价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经济效果,即能否产生经济效益,能否产业化;二是技术成果,即现有技术能否转化,技术水平能否提高;第三,学术价值。虽然不能直接用于生产,但在理论上造诣很高,这也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十一五”期间,国家要求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系统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有较大提高。潘继銮认为,把原始创新当成自主创新没有问题,但是提倡原始创新的时候要有个度。因为没有前人的基础很难创新,没有自己的实践也不可能创新。他认为创新的方式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实践,而不是一味追求原创性的研究,只写一些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意义的论文。
“现在国家层面缺乏产学研结合的渠道。”潘继銮认为,科研和企业应用“两张皮”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高校科研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成果,但很多企业只对短期效益感兴趣,而忽视了产业化的长期投入。潘继銮说,“科研往往不一定是短期活动。有许多重要的创造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业化。”
潘继銮花了十年时间,研制出爬行式弧焊机器人,通过激光跟踪装置自动识别焊缝位置,通过轨迹爬行自动焊接,解决了大型结构件的焊接难题。本机适用于焊接大型储罐,如球罐、储油罐、造船等。在钢厂和船厂的实验效果都很好。
潘继銮说:“这项技术是国际领先的,但这项技术的产业化直到最近才尘埃落定。”他认为,这种产品技术需要在工业界,甚至国外进行推广,不是为了宣传,而是在施工现场进行实物的生产和应用,但这需要大量的时间。由于投资回报周期长,许多厂商失去了兴趣。直到最近,只有一家港资企业表现出足够的投资意向。
潘继銮认为,目前科研与产业结合的渠道不畅,使得产学研结合只是流于表面。他说:“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必须改变只关注眼前利益的做法,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
高亮说,“目前,许多企业过于注重竞争,而不是交流与合作,这也限制了一些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在国外,企业和院校通过中介组织进行沟通是非常普遍的,而在国内,这方面还是空白。他认为,科研机构本身介于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间,但面临着资金匮乏等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大型企业联盟购买科研机构的技术。
批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中了26家龙头企业、18所一流大学和9家重点科研机构,将努力解决渠道匮乏的问题。六部委将从R&D活动、创新能力建设、营造政策环境等方面加大对联盟的支持力度,着力打造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