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对世界的影响正逐渐成为一种现实

   2022-07-13 工业品商城118
核心提示:所谓的“中国制造”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地的千家万户,包括美欧发达国家,逐渐占据了所有的生活场所,比如厨房、客厅、卫生间、卧室。所以很多人会问:如果没有中国制造,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美国资深记者莎拉·邦乔尼的《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事情开始于2004年的圣诞节。那年的节日庆典结束后

所谓的“中国制造”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地的千家万户,包括美欧发达国家,逐渐占据了所有的生活场所,比如厨房、客厅、卫生间、卧室。所以很多人会问:如果没有中国制造,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美国资深记者莎拉·邦乔尼的《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事情开始于2004年的圣诞节。那年的节日庆典结束后,在准备收拾屋子的时候,Bonjoni突然注意到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中国制造”正在占领她的家: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运动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玩偶,屋里到处都是中国制造的产品。于是她把所有的家居用品做了一个清单,分为“中国制造”和“非中国制造”两类。结果总共39件商品中,25件是“中国制造”,14件不是中国制造,也就是64%是中国产品!美国的圣诞节简直成了中国人制造的节日!

这一发现让邦乔尼感到不安。她说服了丈夫,做了一个决定,从第二年元旦开始,直到年底,一整年都不买国产的新产品。邦妮说,这不是为了惩罚中国,也不是为了什么就业问题。她只是想评估一下“中国制造”已经在多大程度上介入了美国人的生活,要花多少钱、多久才能养成放弃购买中国产品的习惯,会带来多大的不便等等。

结果如何呢?她首先遇到的是四岁儿子球鞋的问题。这双旧鞋太小了,不能穿。为了给他买双新鞋,Bongioni四处寻找,弄得筋疲力尽。跑了两个星期,她终于忍不住了。她花了60美元给他买了一双从意大利进口的运动鞋。而一双中国制造的运动鞋才10美元,这让邦乔尼有点心疼。

随后的麻烦还在继续:为了给丈夫的生日蛋糕买蜡烛,Bongioni开车去了6家杂货店,一家都没买。最后,她不得不在厨房里找到一盒积满灰尘但仍印有“中国制造”标志的蜡烛,于是用上了。一个旧抽屉一月以来打不开,却没有国产的修理工具。我们的搅拌机和电视机坏了,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甚至不得不使用旧的捕鼠器,因为新的也是中国制造的。最后,她的丈夫决定为孩子们缝制睡袋,甚至自己制作木船和吉他,但邦乔尼担心他会发现连针线等小零件都是“中国制造”!

这些还不是最麻烦的。最麻烦的儿童玩具——中国玩具对美国家庭的影响最大,孩子对美国家庭的渗透也最深。总是购买丹麦制造的乐高玩具作为朋友的生日礼物,Bonjoni的儿子开始厌倦了。为此,他发起“反抵制”运动,坚决支持“中国的东西”。一天早上,当他们一家去百货商店购物时,他们的儿子突然喜欢上了一个南瓜玩具。他哭着说:“我们好久没用中国的东西了。”他缠了邦乔尼一天。第二天早上,邦乔尼不得不去商店买玩具。

的确,正如经济学家乔尔·纳罗夫(Joel Naroff)在该书序言中指出的那样,2006年美国进口的1.7万亿件商品中,约有15%来自中国,其中大部分是沃尔玛或其他零售商的普通产品,是部分美国中下层民众的必需品。邦妮说得好,“有时我会担心在海外失去就业机会或人权受到侵犯的报道,但最终代价总是战胜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根本无法拒绝在中国销售的产品。”这说明“中国制造”已经无形中影响和入侵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当美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正在俘获中国的下一代时,中国的玩具正在控制美国的下一代。

邦妮写道:“在没有中国货的一年里,生活只是在和家人争吵中度过。我试图证明‘中国制造’并不能影响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事实并非如此。一天晚上,儿子告诉我,一想到‘中国购买季’即将到来,他就感到非常高兴:‘希望我们不会再有一年抵制中国产品的日子。’“她的结论是:“过了没有‘中国’的一年,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货你依然可以(在美国)生活,但是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家庭开支会大大增加。十年后我可能没有勇气再去尝试这种生活了。"

Bonjoni是一名资深商业记者,一直在撰写关于国际贸易的新闻文章。“我看过美国商务部的(美中)贸易统计,几十亿美元,我觉得跟我没关系。”但这一年的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中国和我之间的距离。把中国推出我的生活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需要指出的是,Bongioni一年的惨痛经历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国货你可以活,但你的生活会越来越麻烦”,但并不代表国货不可替代。其实中国产品的优势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的。一旦失去这种优势,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就会越来越不明显,最终可能会被印度或者越南的制造业取代。事实上,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迹象。

更危险的是,“中国制造”目前在全球面临一系列诚信危机,如有毒宠物食品、有毒牙膏、不安全玩具、不合格轮胎、问题水产品等。,被媒体广为传播。对“中国制造”的打击恐怕是致命的。这些都是“中国制造”的远忧和近忧。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