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集团在湖南常德石门投产日产5000吨熟料,这是海螺在湖南建设的第三座工厂。根据它的计划,这里将再建一条日产量为5000吨的生产线。石门海螺建成后将具备320万吨/年的水泥粉磨能力。海螺集团计划将其建设成为湖南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并为其建设1.8万千瓦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和10万吨石膏转运站。这是海螺集团继续深入华中地区的又一举措。上半年,海螺集团在湖南、江西、安徽、广西等地掀起了新一轮线路建设热潮。
截至目前,海螺集团在华东、华中、华南地区拥有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等49家水泥生产及配套子公司。依托庞大的海螺子公司和分公司,海螺依然领跑国内水泥行业。
海螺集团也试图与国际水泥巨头竞争,其意图明显体现在资本运作上。6月25日,海螺公告,拟公开发行不超过2亿股,发行价格不低于招股说明书公告前20个交易日公司a股股票均价或前一交易日a股股票均价。本次募集资金目标为120.3752亿元,其中62.28亿元用于安徽省池州市、江西省益阳市、湖南省石门县、双峰县、广西省扶绥县、北流市现有水泥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此外,海螺还将投资安徽海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水泥设备及备件加工中心等项目,优化财务结构,偿还银行贷款。这是海螺在新型干法及余热发电领域继续抢占制高点的又一举措。
以海螺集团为代表,名单中的60家重点水泥企业在各自的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相互竞争。今年上半年,几大企业集团的基地建设和跨区域市场整合趋势凸显。尤其是地方龙头企业海螺、冀东水泥,大型央企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中材集团是典型。
除了在湖南建新线,中材集团还收购了宁夏的赛马产业;冀东水泥在河北、陕西同时开了几条新线;中国建材集团继续将触角伸向华东,收购了浙江广宇和山东泰山,还收购了建峰集团在湖北大冶的公司。
在政策层面的引导下,扩张的主体是优势企业,即由政策扶持的60家重点企业主导全行业的生产和销售。与大企业集团的繁荣相比,一些产能落后、规模小的中小水泥企业却是另一番景象。下半年湖南、陕西、云南、浙江等地的一批中小型水泥企业将陆续消失。根据国家发改委年初下发的要求,各地都签订了淘汰落后产能责任书。在国际上,可以通过取消资源综合利用退税和用电限制来退出落后产能。从保持行业供需基本平衡的角度来看,这有利于拥有大量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刘说,随着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水泥企业的“贫富”分化也将加剧。国家重点支持范围内的企业获得了更快发展的机会,在土地、项目审批、信贷准入等方面优先于他人,这种趋势在下半年还将继续。
冀东水泥在2007年上半年迅速启动了庞大的产能扩张计划。冀东水泥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30亿元,全部用于新建产能1679.85万吨。投产后,冀东水泥产能将扩大至3700万吨/年。今年以来,冀东水泥净利润增速创2002年以来新高。5条年产近500万吨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在东北吉林、冀东投产,其“三北”战略持续推进。
立足华北的冀东水泥也赶上了奥运会的契机,牢牢占据了区域水泥市场的头把交椅。虽然7月1日取消了水泥企业出口退税,但冀东水泥的业绩并没有下滑。冀东水泥副总经理许表示,冀东水泥已经做好了取消水泥出口退税的准备。从去年开始,冀东水泥出口萎缩,区域市场景气,企业不会受太大影响。
郭进证券水泥行业分析师杨欣认为,冀东水泥是京津唐经济圈最大的水泥企业。延续2006年行业复苏的趋势,奥运工程、天津滨海开发、曹妃甸开发、南堡油田开发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将对冀东水泥的增长起到显著的拉动作用。冀东水泥凭借其规模、资源和地缘优势,将在接下来的竞争中继续领先。
业内人士预测,冀东水泥今年的产能扩张速度将是国内水泥行业最快的。由于公司所在的河北省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仅占31%,其新增产能不必担心市场容量。
大型企业集团将迎来一个竞争与合作的新时代。目前,水泥企业在快速增长的势头下,已经涌动出一股做大做强的暗流。在新型干法比重稳步扩大、落后产能快速退出的背景下,各地大型企业集团很可能迎来深度竞争合作的新局面。
受限于水泥行业独特的运输半径,海螺无法通过工业将触角伸向华东、华中、华南以外的其他地区。但通过上市公司参股控股等资本运作,正被用于逐步进行全国范围的产业渗透。
海螺集团正在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其对行业的影响力。一个明显的信号是,7月16日,江西水泥突然发布公告称,股票即日起停牌一个月左右,因为重大事项正在协商中,具体方案需要进一步论证。业内人士猜测,这很可能是此前传言的海螺牵手江西水泥取得实质性进展。至此,海螺集团通过旗下安徽海螺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海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多次进行股权渗透,在江西水泥前十大流通股中占据多席。
近日,海螺与冀东水泥启动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合作。未来,海螺集团还将在更大范围内与同行开展余热发电的深度合作。
据说中国建材集团即将成立南方公司,进一步把势力范围扩大到华东、华中、华南。前期的一系列动作意在为此做铺垫。比如去年收购徐州海螺,今年在浙江、山东的收购,都呈现出明显的跨区域整合趋势。
杨欣指出,水泥行业之前的高增长期为2年,但此轮行业上升期与以往不同。上半年以来,全行业产能扩张较快,但相对理性。国内水泥企业处于整合过程中,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基本确定,行业由分散向集中的趋势明显。这种整合将逐步提高优势水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业绩水平。
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行业逐渐进入良性循环,未来不排除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在资本市场的合作,如相互交叉持股。对于资源性行业,一定程度的垄断符合行业发展规律,也将是未来水泥企业的发展趋势。应该说,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水泥企业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加微妙。
从总存量来看,中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不可避免。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生产和消费了世界一半的水泥。结合地区产销结构因素分析,产能过剩是相对的。
上半年,全国水泥投资同比增长54.2%,增幅较大。1-5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水泥产量达到4.88亿吨,同比增长16.1%,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54.09亿元,同比增长24.24%,而产品积压率延续了去年和前年的下降趋势。从1月到5月,产品积压率约为1..62%,同比下降1.45%,这是2003年。
首先,盈余不是新干法。从整个水泥产业结构来看,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相比,传统、分散的落后立窑产能严重过剩。企业众多、企业分散、规模参差不齐是多年来制约水泥行业利润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用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的话说,中国水泥每年增长1亿吨,利润增长却不如原材料。在房价飙升的这两年,水泥价格不仅上涨,有些地方还下降了。与国际水泥利润5~7美元/吨相比,国内水泥利润只有5~7元人民币/吨。多年来,产能的不集中,落后产能的割据,导致了高增长、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的“三低一高”局面。但随着新型干法比例的提高带来的水泥行业结构的深刻调整,这种局面将逐渐被改写。
今年以来,浙江、陕西等省加大了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淘汰的产能为新干常态线建设腾出了空间。落后产能的退出和新型干法比例的扩大,有利于改善行业内众多中小企业分散布局的局面。1-5月,4000吨/日规模的投资生产线产能70%以上,新开工项目几乎全部为新型干法。
其次,不是整体过剩。上半年,华中地区水泥产量增速达到23.28%,而市场相对成熟的华东地区仅为12.13%,远低于全国16.10%的增速。与部分地区水泥生产的饱和状态相比,由于需求的强劲增长,其他地区出现了供应短缺。以冀东水泥为例,奥运工程、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等重大基建投资项目对其产能提出了挑战。
此外,当前产能扩张的主体是区域内的优势企业,投资增长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以中部地区为例,由于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需求拉动效应明显,区域内落后产能淘汰空间较大,为产能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应该说这种产能扩张是符合整个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区域整合的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