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多年前,轮胎巨头们就被低廉的生产成本所吸引,纷纷进入中国,并且大多将中国视为其全球生产基地之一。以前国外轮胎企业往往选择一个中国合作伙伴在一个地方设立轮胎生产基地,是单点合资,是基于一个地方的桥头堡布局。业内专家表示。
但桥头堡布局很快就无法满足国外巨头对中国市场的青睐。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国轮胎市场从2002年到2005年一直保持着爆发式增长。2006年,中国以11%的增长率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一直是全球最大轮胎生产国和消费国的美国陷入了市场萧条。根据美国橡胶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数据,2006年美国的轮胎销量比2005年下降了4.5%。
“10年前国内轮胎市场是几千万,现在是几亿。市场基础的变化是吸引外资企业加大投资的主要原因。”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吴说。
业内专家表示,由于劳动力成本高、工厂设备老化、与美国联合工会谈判困难等原因,跨国轮胎公司正在逐步减少在美国的投资或关闭工厂。
由于全球前十大企业几乎垄断了全球80%左右的市场,在高度集中的轮胎行业,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自然成为国外轮胎企业争相投资的热点,被视为未来全球战略的重点。
业内专家表示,通过世界巨头在中国扩大投资可以看出,外资企业不仅增加产能,还加大采购力度,并注重开拓渠道,将品牌和服务根植于销售渠道。这是从生产型企业向生产型企业的转变,从而完成整体的、立体的战略布局。
国内轮胎市场已经被一分为二,高端的天下已经失守,中低端也面临划分。
国内轮胎市场一半以上已被外资企业占据。而且外资企业牢牢占据国内高端市场。相比国内企业不到10%的利润率,一些外资巨头的利润高达20%甚至更多,是国内企业的两倍。
而且由于国外巨头有资金优势,可以在国内发展直销模式,通过零售店直接面对消费者,从而赚取后轮胎市场的服务利润;但由于资金实力不足,国内企业普遍采用代理商销售的渠道模式,缺乏服务收入的利润增长点。
此外,一些进入中国市场的后来者,如韩国轮胎企业,迅速增加生产规模,降低产品价格,甚至与国内企业持平,在低端市场与国内企业直接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