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孙伯怀在发布报告时表示:“本次共有通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金属制品、综合类等7个行业的500家企业,入选,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入选企业143家,占比28.60%。”
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入选中国机械企业500强的企业,2006年产品销售收入合计2.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24%。利润总额1773.97亿元,比上年增长9.5%。整个机械工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所有的经济指标都比去年好。
这份《中国机械500强研究报告》采用了世界企业实验室根据国际惯例设计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对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产利润率、增长率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企业,结合行业差异、信誉指数等因素,从而出榜。
在美国生态研究中心列出的十大“最毒”车型中,4款为日系车,3款为韩系车。在国外,车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公认的威胁人体健康的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各汽车消费大国对此高度关注。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就曾出现过多起因车内空气污染伤人致死的事件。鉴于此,美国把室内和车内污染作为人类健康的五大危害之一。2006年,美国AnnArbor环境集团发布了题为“任何速度都有毒”的检测报告,称车内空气中的有害化合物含量是家居和办公室中的5到10倍。该集团采集了11个国际著名汽车品牌的车内灰尘样本以及挡风玻璃薄膜样本,经化验分析后显示,车内普遍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车内坐椅、地毯、扶手和电线胶皮等都会产生对人有害的化学物质。研究测试发现,新车出厂后车内有害气体的挥发时间至少需要6个月以上。
欧盟环保部门和美国环保局要求汽车制造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申报,并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审查以确保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程度达到最低点后才能使用。申报者一旦违反规定,将负担巨额的罚款,还要召回产品清理污染,甚至主要负责者将会被判刑。日本汽车生产厂商专门针对车内空气污染开发了一系列附属产品,包括带除菌功能的新型汽车空调等。韩国汽车比较接近日本车系,通过高科技自动监测空气质量。高档车还配备了空气质量传感器,一旦车外的空气质量超标,就会自动切断风门,阻止废气流入车内。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车内空气质量的具体标准,加之家庭汽车市场的旺盛需求,促使很多汽车下了生产线就直接进入市场,完全没有经过专业部门的测试,各种配件和材料中的有害气体在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的情况下完全留存在车内,而新车车主直接成为吸收者。据专家介绍,车内空气的污染源无处不在:操控台、坐椅,车顶毡、脚底垫以及零配件和胶水等汽车本身的物件都是在一刻不停地释放着有害气体。大量对人身体有害的甲醛、苯、甲苯、丙酮等物质充斥车内。
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世界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以中间投入服务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工业价值链中脱颖而出。
郭重庆表示,印中两国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历史在考验两国能否抓住这一机遇。郭分析,印度100多万IT白领创造了“世界办公室”的美誉,而中国1.2亿农民工成就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印度服务业比中国强,但想发展制造业,却因为外商直接投资(FDI)低、储蓄率低、基础设施差而两手空空;中国想发展服务业,但缺乏服务理念,所以还无法理解服务文化的真谛。
服务型经济模式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化、城市化和人力资源演进的必然结果。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来看,正是欧美企业为了适应制造业价值链的分解,突出主业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将部分生产活动和服务外包,带来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和国际产业的大转移,从而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世界制造业价值链的分解,技术和服务成为独立的商品形式。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包括金融服务、风险投资、物流、供应链、配送、售后服务、人力资源培训、会计、税务、研发、设计、设施配置、制造技术等专业中介,已成为新的服务业,构成服务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不同于一般商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权利正在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也是城市化加速期。“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中国产业结构将以结构优化为基础,促进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状况,实施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战略转型。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政策导向和企业发展战略。因此,中国制造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除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另一种资本是社会和组织资本。变革的速度和方式取决于这种资本的形成,国家实力的增长也取决于这种社会和组织资本。”中国有一些世界羡慕的资源,但稀缺的是社会组织的资源,即社会职业分工的细化和深化。没有这种细化和深化分工的社会能力,就很难将外包和外包从制造活动中分离出来,创造生产性服务,而制造业的转型瘦身、突出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就缺乏支撑。
目前,中国企业自研、自供、自产、自销的传统一体化经营模式依然普遍,独立的R&D供应商、设计供应商、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各类专业中介服务商并不多见。资源配置效率低是中国经济的软肋,存在浪费大、消耗高、效率低、盈利能力弱等问题,整体竞争力不强。比如,我国物流的社会总成本相当于GDP的20%,而日本和美国只有8% ~ 10%;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25%左右,低于美国、日本、德国十几个百分点。万美元GDP综合能耗是美国的2.5倍、欧盟的4.9倍、日本的8.7倍。工业营运资金周转一年只有1.62倍,而日本是7-1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