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需求增长趋势回落,已经大幅扩张的产能必然陷入双过剩的困境。因此,机械行业必须密切关注电力、冶金、石化、建筑等重点用户领域的需求变化迹象。,并尽快调整产品结构,更新发展理念,做好应急准备。
事实上,一些行业的增速已经开始下降。其中,最让蔡伟慈感到不安的是农机行业。1-6月,农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15%,低于机械工业平均增速近15个百分点。是为数不多的机械行业增速低于20%的子行业。主要农机产品产量增长乏力或大幅下降:大中型拖拉机产量104069辆,同比下降3.81%;小型拖拉机97988.8万辆,同比仅增长4.40%;收获了127,927台机器,下降了3..同比增长72%;农用运输机械94.3万台,同比仅增长3.76%。
此外,与往年30%以上的增速相比,今年上半年发电设备增速已大幅回落至4.85%;石油炼制和化学设备、金属冶炼设备、金属压延设备增长势头也明显回落。
与发电设备相比,输变电设备增速加快,其中变压器增长21.67%,钢芯铝绞线增长22.15%。混凝土机械同比增长45.75%。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农机购买力增长已经出现疲态,说明农业发展仍然短腿;石油炼制和冶金行业投资势头有所下降;电站建设超常规增长企稳,但电网建设升温;混凝土的快速增长,凸显了全社会的基本建设还是比较热的。”蔡伟慈说。
但蔡伟慈认为机械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尚可。主要表现为效益增长快于产销增长;重点产品生产形势良好,新产品开发继续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向预期方向发展;进出口顺差的持续增加,说明机械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提升。
在机械行业的市场结构中,外向比重在增加,主要体现在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出口交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从“九五”末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6%左右。蔡伟慈认为,这说明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
机械工业在优化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增长方式,开始发展现代制造业服务。蔡伟慈说,全行业效益与产销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37715元/人·年提高到2006年的116863元/人·年。一些优秀的企业致力于承包交钥匙工程和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在系统集成和增值服务方面下大力气,并开始发展现代制造业服务。他们的经营理念已经开始改变。
机械行业也在大力推进自身的节能减排工作。蔡伟慈说,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2005年比2001年下降38.5%,年均下降近10%。
他引用2003年全国统计数据进行计算:所有行业工业增加值为万元,能源消耗为2.66吨标准煤/万元,其中机械工业0.78吨,石化6.8-6.9吨,钢铁8.5吨,有色金属5.9吨,电力2.62吨。
“可以看出,机械行业的综合能耗比石化、钢铁、有色行业低一个数量级,仅为所有行业平均水平的30%。因此,加快机械工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国民经济的综合能耗。”
目前,中央政府正在发出防止经济过热的强烈政策信号。蔡伟慈表示,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正在加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扩大汇率浮动区间,调整出口退税率,提高股票交易手续费征收率,都表明了这一政策取向。同时,如果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不排除会有新的措施陆续出台。“预计这将抑制未来国内对机械设备需求的增长。”
目前机械工业企业订单增速在20%左右,低于机械工业总产值增速。有关部门鼓励先进机械设备进口,这也将使下半年机械设备进口大幅增加,从而挤占部分国内市场。
一方面,开放环境的不断改善,加上中国在加工制造业方面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加速了国际产业向中国的转移;另一方面,相关政策调整意在削弱出口增长的动力,因此抑制出口增长的因素也在发展。总体来看,行业出口仍会增长,但增速会逐渐降低。
同时,节能减排为机械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蔡伟慈表示,国家鼓励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尤其是节能减排,这无疑将为先进装备的市场需求增长提供新的机遇。而且大部分企业认为目前订单和销售情况正常,对完成年度计划很有信心。
蔡伟慈对下半年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持谨慎乐观态度。他预计全年仍将是一个好年景,产销等主要经济指标将比上年增长25%左右。但部分产品如发电设备、冶炼设备、轧制设备、炼油设备、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等产量增长。将明显低于往年;指数增长将与产销同步或略高;全年外贸增长25%左右,顺差有望达到100亿美元左右。
基于对上半年经营形势的分析和对下半年走势的判断,蔡伟慈对机械行业企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我们应该冷静应对当前的高速增长形势,提高对宏观调控和市场信号变化的敏感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从注重更高的发展速度转向追求内在质量的提高,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应对运行速度下降的必然考验。
在企业积累和宝贵的土地置换资金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应加强关键技术条件的改善,加强R&D投资,审慎扩大一般产能。
扩大出口要认清形势,摒弃低档低价策略,变压力为动力,升级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实现市场多元化,应对贸易摩擦,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