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十分重视纳米科技的研究

   2022-07-19 工业品商城80
核心提示:关于什么是纳米技术有不同的观点。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白春礼院士认为,所谓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1-100纳米之间)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主要是量子特性),并利用这些特性的多学科科学技术。它把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手段和能力延伸到了原子和分子。纳米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在纳米尺度上

关于什么是纳米技术有不同的观点。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白春礼院士认为,所谓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1-100纳米之间)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主要是量子特性),并利用这些特性的多学科科学技术。它把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手段和能力延伸到了原子和分子。纳米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在纳米尺度上制造具有原子、分子和物质的新颖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特定功能产品。最近,中国科学家开发了治疗肿瘤的药物。其原理是一种大小为几百纳米的颗粒,可以在外部磁场的引导下,在血管中携带和运输药物,然后以可控的方式释放,这将大大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美国著名科学家费曼第一个提出了纳米尺度的科技问题。1974年,日本的谷口教授首次用“纳米技术”一词来描述精细加工。20世纪70年代末,麻省理工学院的德雷克斯勒主张将纳米技术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技术来研究,但当时大多数主流科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纳米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出现的纳米技术的“眼睛”和“手”——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微观表征和操控技术。

纳米技术的异军突起,不仅仅是因为规模的缩小,更是因为它对推动人类社会巨变的重大意义。纳米技术的理论和概念一旦被广泛应用,将引发人类社会对客观世界认知的革命,带来观念上的变革。同时,纳米技术推动的产品小型化、高性能和环境友好性,将在新的水平上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更重要的是,由于纳米技术具有创造新生产工艺、新物质和新产品的巨大潜力,它可能会掀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正如《新技术周刊》指出的,纳米技术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长期以来,中国非常重视纳米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白春礼院士认为,“现在,整个国家的纳米技术研究处于积极、有序、快速发展的态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科研计划,在纳米材料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在实用纳米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其中一些成果接近工业化前水平。

国家规划带来了全国纳米研究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50多所高校、20多个中科院研究所、300多家从事纳米技术相关研发的企业,以及一支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组成的3000多人的研究团队。与此同时,中国建立了多个跨学科研究中心,通过资源共享促进和加强不同领域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在北京建立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在上海建立的国家纳米技术工程中心是跨学科合作研究和技术转化的重要补充。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和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下,中国在纳米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特别是在纳米材料、纳米结构的检测和表征、纳米器件和加工技术、纳米生物效应等领域。

“十五”期间,中国研究人员撰写的纳米技术相关论文数量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据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统计,近年来,我国纳米技术论文总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其中有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自然》等著名科技期刊上。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近年来我国纳米技术发展的活跃趋势。

“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纳米技术研究还存在不足。”白春礼院士认为,目前我国纳米材料研究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纳米材料的设计创新能力不强,自主知识产权不多。在纳米新材料的物性检测和表征、纳米器件的探索等方面,我国的研究工作受条件限制,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国内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研究基础比较好、设施比较齐全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虽然中国有1000多所大学和研究所发表了与纳米技术相关的论文,但绝大多数研究成果仅来自20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所,工业界需要更加重视纳米技术的研发。

为了吸收国际先进研究成果,促进中国纳米技术研究和产业化,中国加大了与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交流与合作。2005年,北京化工大学与新加坡纳米材料技术公司联合成立的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开始与3M、巴斯夫等国际知名公司开展合作研究。2006年,仅德国巴斯夫就与中国35所大学和研究所签署了51个关于高分子材料、工业催化剂、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项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还与日本三菱公司和德国默克公司合作开发复合材料项目。
在推动国际合作的同时,中科院于2006年加强了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成立了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加强纳米技术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