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但是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封装测试行业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芯片制造业在SMIC等代工厂的推动下发展迅速,但规模仍有待提高。曾经给国人带来不少骄傲的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增速下滑,龙头企业开始遭遇瓶颈。虽然最弱的设备和材料行业偶有亮点,但离支撑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目标还很远。
珠海巨力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曾把集成电路设计行业比作半导体产业链的“眼睛”。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作为产业链的源头,承担着开拓新的市场应用和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重任。然而,今年上半年,由于MP3、相机等终端电子产品市场增长乏力,产品价格下降,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销售额同比增速有所回落,销售规模为95.32亿元,同比增速从2006年上半年的50.8%大幅下滑至22.8%。
集成电路制造成为亮点。尽管一季度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速放缓,但在新生产线产能快速提升的带动下,国内芯片制造业销售规模继续快速扩张。1-6月,芯片制造业实现销售额184.05亿元,同比增长34.3%。目前国内8寸和12寸产能已占63.1%,目前在建和规划的8寸和12寸生产线有10条。但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全球8英寸和12英寸产能占80.2%。日前,全球代工业TSMC和UMC都感受到了客户对12英寸线路需求的放缓,并开始重新审视新12英寸线路的建设进度。在投资巨大的芯片制造行业,更重要的是务实拓展产业。莫康认为,12寸的造线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急功近利。
由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曾经占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收入半壁江山的封装测试行业,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向中国转移的最佳环节。今年上半年,国内封装测试行业实现销售额327.84亿元,同比增长36.1%。
当地封装测试企业的龙头长电科技和南通富士通的客户也在抱怨产能不足。目前,年产50亿集成电路的长电科技新工厂已投入使用,南通富士通三、四期建设也已提上日程,产能紧张局面有望缓解。
没有半导体设备的有力支持,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承担的“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集成电路制造装备重大项目——100nm大角度离子注入机项目已通过科技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组织的项目验收,堪称近期中国半导体装备产业的最大亮点。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装备材料行业的落后局面。半导体行业是一个高科技、垄断行业。从全球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与IC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行业相比,中国企业的话语权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莫康认为,从产业发展来看,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设计行业必须成为龙头,带动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我们不能只依靠单一的突破。在这个阶段,当我们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就要考虑更多的开花和整体发展。
俞忠禹认为,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三大突出矛盾:一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产品供给水平和产业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国内巨大的市场相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自2004年以来,集成电路和微电子元件的进口额每年增长200亿美元,2006年进口额已达1035亿美元。4600亿国内市场主要依靠进口;二是全球集成电路技术突飞猛进与我国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缺乏的矛盾;第三,深层次的矛盾是科研与生产分离,集成电路与应用脱节。
赵伦认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仍然是制度创新和制度综合没有突破性的提高,主要集中在替代、模仿和降低成本上。华虹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荣欣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指出,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高端产品。人才成为杭电石兰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向东最关心的问题,他说:“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最突出的矛盾是缺乏真正有经验、掌握某一特定领域核心技术的人才。”中星微电子公司副总裁杨晓东通过公司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认识到,国内大部分半导体企业在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上没有明显优势,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李特别强调了知识产权和标准发展的滞后性。
面对以上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法是治标不治本。要从整个行业的角度考虑问题。产业链联动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被多次提及的话题。
俞忠禹认为,“十一五”期间,集成电路产业要从产业经济学角度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提高国产集成电路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供应能力;二是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支撑能力;三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赵伦认为,目前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对国家未来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多项鼓励创新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政策也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杨晓东建议,对于本土半导体企业来说,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在现有技术上进行广泛的二次开发,提高技术水平,将R&D成果尽可能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以换取未来可能的跨技术许可;同时,以国外企业知识产权布局未覆盖的地方为主要技术突破点,加强自主研究,扩大自有技术占领的区域,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兰州瑞德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了联盟的重要性。他说,“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积极引导专用设备制造企业、终端用户、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盟,共赢共克时艰。政府要主导,统一规划,多方集资,共同努力,把产业链做强做优,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产业。”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卫平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建议:“要提高产业链的配套能力,扩大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