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石油机械厂生产的第一百台顶驱顺利交付。从2003年1月开始,北市厂仅用4年半时间就完成了100台顶驱的开发和销售,创造了大型钻井装备产业化道路上的奇迹。顶驱是世界石油钻井工程领域的重要前沿装备之一,代表了石油钻井装备的最高水平。在北师顶驱产业化之前,中国的顶驱一直依赖进口。
自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取得多项突破,“大事”层出不穷。
2007年7月,哈尔滨电机厂制造的三峡工程首台国产70万千瓦水电机组正式投产,中国水电装备进入自主研发时代;6月,华能玉环电厂运行的国内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经过半年的成功运行,通过测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月,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与中石化天津分公司签署百万吨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组合同,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拥有百万吨乙烯装置的核心部件...此间专家表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源于其内在需求。作为高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将有力推动信息技术、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对大国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来自外部压力。随着“中国威胁论”不断升温,美国等国的高科技控制不断升级,中国如果不依靠自主创新,在关键技术和装备上取得突破,无疑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近两年来,中国官方对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给予了全力的政策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规定,可优先考虑订购和使用首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项目。今年4月,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通知,对国内企业为开发制造相关设备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征收并退还其缴纳的进口环节关税和增值税。
除了政策,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还受到国外装备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等有利因素的刺激。
截至目前,我国电力设备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制造体系;冶金装备已能为钢铁联合企业提供年产800万吨的成套常规工艺装备;年产1000万吨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达到90%;许多高端数控机床和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都安装了“中国芯”。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延生8月22日在“对韩投资政策与实践研讨会”上表示,中国正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四类企业率先走出国门。第一类是我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并成功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企业,如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轻工产品等。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当地设立企业和机构,将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和零部件带到国外市场,形成跨国经营的供应链。
第二类是具有一定技术门槛、R&D和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如中兴、华为、海尔、海信、联想、TCL等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他们寻求通过外国投资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国际商业信息中心、R&D中心以及关键部件的设计和生产环节。第三类是资本或资源密集型产业。目前,这些企业在中国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国内需求增长强劲。第四类是构建长期稳定的海外市场和需求源的对外投资,既包括生产型企业,也包括从事贸易、物流、配送的服务型企业。这些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跨国经营能力有限,缺乏国际化经验和人才。浙江民营企业是这一领域企业国际化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