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信息产业部相关机构最新统计,去年我国消费的汽车电子产品销售额为867.6亿元,增幅为39%,远大于汽车产量的增幅;国内汽车电子产品总值786.8亿元,比上年增长38.1%。
表面上看,我国汽车电子市场和产业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仔细研究这两组数据,结果不容乐观。在中国消费的867.6亿元电子产品中,底盘控制和安全系统产品的销量最高,占比29.2%,总销量为253亿元。在中国生产的786.8亿元汽车电子产品中,底盘控制和安全系统产品仅102亿元,90%以上由合资或独资企业生产。
在中国,博世、电装、德尔福、西门子、伟世通等跨国公司占据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只有中国本土制造商航盛进入前十,市场份额为2.5%。去年中国生产的汽车电子产品中,汽车电子产品占比最高,达到42.2%。
中国汽车电子企业与国际零部件巨头在汽车电子产品结构上的差异,恰恰反映了中国汽车核心技术的差距。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公司半导体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李树新认为,汽车电子产品技术落后首先是因为中国汽车整体技术基础落后。“没有先进的发动机,就没有先进的EMS(发动机管理系统);没有先进的底盘系统,ABS技术很难做到完美。”李淑珍说。
从支持关系来看,与中国汽车电子企业和博世、德尔福、电装等国际零部件巨头相比,国外汽车电子厂商对汽车相关零部件的R&D历史悠久,并与一些主流整车企业建立了良好的联合开发关系,因此R&D平台较为完善,易于引入新技术和新产品。我国汽车电子企业大多是新兴的、单一的电子企业,要建立与整车企业或主机厂联合开发的平台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只能集中在与底盘关键电子技术关联度不大的车载娱乐、通讯电子产品领域。
去年投放市场的一款自主品牌经济型轿车采用了国内某IT公司生产的ABS。据业内评价,其技术基本是借鉴国外某产品。李认为,这种没有任何技术沉淀和储备的“学习”方法不值得称道。“也有一些整车企业开始自主研发,而不是模仿。比如奇瑞QQ用的EMS就是他们自己开发的。”李淑珍说。最近奇瑞已经和美国一家底盘系统公司签约成立合资公司。在这种以零部件技术换取配套市场的合作方式下,奇瑞或许能够实现汽车电子技术的快速增长。
记者从航盛了解到,航盛将通过海外并购加速进入高端汽车电子产品领域。该公司总裁杨红表示,收购海外汽车电子公司可以弥补支撑平台的不足。航盛打算开发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比如EPS、ABS、安全气囊等。
李认为,国内汽车电子行业突破核心技术还有一条路,那就是直接与电子芯片和零部件厂商合作。“汽车电子产品是一个系统集成,其技术核心是芯片。跨国公司的芯片也是从半导体元器件厂商采购的。长期供应汽车电子产品的零部件厂商,可以也愿意提供成熟的系统解决方案和各种开发工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李淑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