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4年开始的金属市场牛市,中国铅锌行业迎来了难得的黄金发展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铅锌产量、进口量和消费量均大幅增长。与2006年同期相比,国内矿山铅产量分别增长23%和9%;进口铅原料增长28.9%,增幅1.2%,冶炼铅产量增长3.48%,增幅18.3%,表观铅消费量增长21%,高于上年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国内矿山锌产量增长16%,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进口锌原料增长213.6%,增速回升217%,冶炼锌产量增长22.1%,增速回升6.8%,锌表观消费量增长8.7%,比上年平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
据该协会统计快报,2007年1-6月,国内铅产量达38.34万吨,进口铅矿68.67万吨,铅产量135.31万吨。同期国内锌矿产量118.12万吨,进口锌矿产量88.83万吨,是去年同期的3倍,锌产量180.97万吨。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铅锌部副主任赵翠青表示,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周期仍在继续,但随着新一批铅锌产能的释放,原材料短缺主导的特征开始转向需求增长主导的发展特征。她说,中国的原材料进口大幅增加。2004年以来,原材料短缺导致利润高企,使得铅锌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新增产能陆续投产。
铅工业发展加快,但全行业集中度仍然较低,并有外资和民营资本积极参与的趋势。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的报告,世界锌储量前五位的国家是中国、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美国和秘鲁,其中中国的锌储量与澳大利亚相当,占世界总量的15%,前五国占64.6%。全球锌资源控制权排名前五的公司分别是Teck Cominco、Zinifex、Falconbridge、Xstrata和Boliden,其中没有一家中国公司,与中国铅锌储量排名不对称。
岭南总工程师李夏林指出,从全球锌资源的集中度来看,这五家公司控制了四分之一的市场,前十大公司的集中度仅为39%。与铜铝镍行业相比,全球锌行业的集中度要低得多,因此预计未来5-10年全球铅锌企业将迎来M&A和扩张的黄金期。
而海外民营资本正试图在资源等上游行业扩张。同时,李夏林指出,中国正处于开放的经济发展阶段,海外和私人资本正在积极进入重化工业和资源工业。随着中国投资领域的开放和产业机构的调整,民营资本和外资通过投资、并购、国企改制等方式进入一些优势行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民营企业增多,钢铁、煤炭、化工、汽车、房地产、信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等领域的民营和外资企业逐年增加。从M&A的对象和目标来看,那些竞争力强、对产业结构影响深远的产业,尤其是具有竞争实力的国有企业,成为了M&A的重点,并覆盖了资源等上游产业。
基本金属价格的上涨给全球铅锌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然而,与国际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仍有很大差距。
据株洲火炬金属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王建军介绍,2006年韩国锌韩国高丽铅净利润为4.5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5.36亿元,比2005年增长500%。Tech Cominco2006加拿大2006年净利润为24.3亿加元,折合人民币170亿元。
中国中金岭南11.34亿,云南驰宏10.36亿,四川宏达6.37亿,湖南朱烨5.26亿,辽宁葫芦岛2.4亿,河南豫光1.41亿,湖南水口山5000万。上述中国企业利润总额为37.64亿元,仅与韩国韩铅持平,几乎都是中国铅锌行业的中坚力量。王建军认为,国际企业的高劳动生产率和高利润值得国内考虑。
高利润总是伴随着市场风险。2006年,锌成为基本金属中的明星,涨幅和实际价格都是十几年来极为罕见的。然而,随着近年来铅锌行业的加速扩张,2007年我国锌供应增速明显快于需求增速,金属价格高企风险十分突出。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的保值需求也在增加。
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26日国内锌期货上市以来,参与锌期货交易的会员已达163家,客户数为27471户。截至7月底,锌期货累计成交超过1万亿元,中国价格对外部价格的影响力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