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的优势在于资源和产业优势。阳煤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商,煤炭储量丰富,同时拥有储量集中、品位较高的铝土矿。依托煤炭和铝土矿两大资源优势,阳煤集团不仅以煤炭为主业,还摆脱了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初步形成了以煤、电、铝、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煤基多元化产业链。2006年非煤销售收入达92亿元,占“半壁江山”。
“从过去单一的挖煤卖煤,到以煤为主、多种产业并重的多元化发展”,阳煤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石生魁说。这得益于“煤与非煤并重、做大做强”发展战略的实施。
阳煤集团的做法是:以煤炭生产为基础,以煤炭加工转化为主线,按照就地能源转化循环利用的原则进行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生产加工为基础,以电力、铝工业、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阳煤集团煤炭产能已超过4000万吨;5座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总装机容量64.6万千瓦;电解铝已形成12万吨产能,40万吨氧化铝即将投产,最终达到年产120万吨;化工方面,重组山西三维集团,搭建煤化工平台,以煤气化为龙头,发展甲醇、聚氯乙烯、烧碱等化工项目。
根据规划,到2010年,阳煤集团年营业收入将超过558亿元,其中煤炭将不再占主导地位,营业收入仅为167亿元,而非煤产业收入将达到391亿元,其中电铝化工收入将达到147亿元。
在阳煤集团构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中,产业布局的突出特点是尽可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以煤电铝为例。首先利用煤矿生产的大量劣质煤、煤矸石、煤层气发电,然后依靠充足的电力发展电解铝。在实现电解铝规模化的基础上,转向铝深加工产业。同时,利用当地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发展氧化铝,为电解铝提供原料支持。这样,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
记者在阳煤集团3×13.5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看到,集团公司五矿的煤矸石、中煤、劣质煤密闭运输,到达电厂原料车间,混合燃烧发电。2006年,该电厂共发电21.8亿千瓦时,销售收入5.68亿元。
煤层气利用是阳煤集团产业链的又一特色。阳煤集团煤层气资源丰富。目前,年排水总量达到3亿多立方米,城市用户达到11万户。除了民用,阳煤集团还将煤层气作为工业“粮食”:即将投产的40万吨氧化铝项目每年将消耗煤层气9600万立方米,即将建设的三座煤层气电站每年将消耗煤层气1.6亿立方米,相当于14万多吨标准煤。
煤层气在提供燃料和生产电力的同时,也成为温室气体减排的“抢手货”。2006年,阳煤集团与欧洲公司签订了“减排购买协议”。2007年至2012年,阳煤集团通过煤层气发电和氧化铝项目燃料替代实现减排146万吨/年,利用CDM(清洁发展机制)获得年收入1168万美元。
在铝产业链上,阳煤集团按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原则,整合煤矸石自备电厂、电解铝厂和在建氧化铝厂,成立兆丰铝电公司,形成了电力和氧化铝-铝的产业链。
环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为原料的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关系。煤矸石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煤化工产生的大量电石渣,这些看似无用的“废物”,也成为阳煤集团循环利用产业链中巨大的潜在“宝藏”。阳煤集团与中科院合作,采用“一炉两用”技术,利用粉煤灰、电石渣、脱硫产品等。作为水泥原料,形成集煤炭、电力、建材、化工于一体的环保产业链。
阳煤集团负责人介绍,综合考虑氯碱公司电石渣减量、煤矸石电厂成本、水泥厂成本,这条循环链每年可利用电石渣20.5万吨、粉煤灰73万吨、炉渣32万吨,可为集团带来5000-5500万元/年的经济效益,节省基建投资约8000万元。
“在当前有利的煤炭形势下,煤炭企业必须着眼长远,树立‘煤竭城衰’的忧患意识,及早起步、及早转型,实现从单一的煤炭产业结构向以煤为主的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变,培育和发展可持续的替代产业,确保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石奎表示,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转产转型的主要方向,但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制定完整的发展规划。煤炭企业必须以煤炭产业为基础和平台发展循环经济,最终实现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产业链设计可以实现资源优势的集中和放大。
以前阳煤集团在发展非煤的时候交了很多学费。它经营了农场,开办了服装厂,修建了一条商业街……所有这些行业都与煤炭无关。结果白白交了400多万的学费。通过总结失败的教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新项目,不能一哄而起,盲目投资。
二是发展非煤产业,延伸拓宽产业链,实现紧密联系和规模匹配。比如在煤电联营项目开发中,需要匹配的煤矿容量要根据可利用的发电装机容量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