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的四个“机器人”;在同样的比赛中,最终,北京邮电大学代表队和他们的机器人“风火轮”获胜,成为本次智能机械挑战赛中第一支晋级八强的队伍。裁判施立赛后说,“我没想到这些孩子有如此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
“‘黎明’完全是‘废物利用’。”北分队的指导员张少军教授说。但在第一轮PK中,“曙光”凭借创新的三脚架臂设计、快速的定位和准确的抓举,仅用8分7秒就完成了前两个赛段,轻松击败清华大学的“三角舟”。精彩的表演引起现场一片惊叹,尤其是得知三位选手都只是大二学生后。
大赛裁判、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李世仔赛后评价说,曙光的设计最简单,机械结构非常合理,所以在比赛过程中表现最稳定。
"我们用最简单的功能完成了所有的任务."北分队队长、机械学院机械专业的林宇说。
一般来说,没有两万元是做不出机器人的,而《黎明》只花了一万一千元。全车不到3000元,电机是二手老电机,电池在西四电子市场定做。设计、生产、组装的全过程完全由团队成员自己完成,甚至包括原材料的购买。机器人上有110多个螺丝孔,都是团队成员自己打出来的。林宇说,“每天用电锯太吵了。那些天震的耳朵不好使。”
整个比赛过程中,这是最便宜的“黎明”,是四个机器人中唯一的机器人,从来没有犯规,也没有失误。
《风火轮》获胜者不愧是观众的“明星”。没想到,这位“明星”20多天就被赶了出来。
由于北邮是8月20日才接到参加比赛的通知,自动化学院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一年级研究生陆此前已经两次参加机器人大赛,在一次危机中被任命为领队。在半个月的时间里,4名团队成员常常要到凌晨三四点才离开实验室。
当拿起遥控器时,他真的感到了困难。比赛的第一关是在一堆白色方块中捡起三个蓝色方块,放在指定的位置。正方形之间的距离只有两厘米,很窄。此时,离比赛只剩下三天了,陆觉得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天他们一直练到凌晨5点,最后想出了一个方案,就是牺牲速度来换取精度。
"他们把最聪明的东西发挥到了极致。"施立说,“风火轮”弹射能如此准确,实属罕见。
“漂流”是《风火轮》的另一大亮点。“其实漂流并不是什么厉害的技术。”团队成员说,“风火轮”的马达速度并不快,每分钟50多转。两个驱动轮正好在底盘直径的两端。在前进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反方向转动后轮来瞬间改变方向。
北科的“黎明”是用三叉臂“接住”球;北邮的“风火轮”采用弹簧安装的弹射系统弹射出球;北航的射手座也是弹射器,不过用的是压缩空气。清华的“三角舟”用的是“爪子”。施立说,这款手爪设计精巧,系统复杂度是四款机器人中最高的,但要做投球这样简单的任务,手爪无法突出优势。
清华大学的队长黄军说:“我们有一支很好的科技队伍。团队成员大多来自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他们有很强的能力。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开拓性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的‘德尔塔’机器人是独一无二的."在科技创新方面,黄军认为,他们使用的转向驱动系统可以实现原地转向,提高三角艇的机动性。此外,更轻的抓斗结构等创新也大大增加了“三角艇”的灵活性。
黄军表示,飞利浦举办此次比赛,为所有高校和运动员搭建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技舞台。“过去,我们充满创新的想法,张嘴创新理论,面对现实的挑战,却无所适从。是飞利浦给了我们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发现和弥补不足的机会。本来创新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针对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探索思路,整合科学知识的一种方式。
“最有价值的是他们的想象力。”施立表示,在制定比赛规则时,他的脑海中也有一个机器人设计的想法,但当他看到参赛的机器人时,他有些惊讶。“只要你给他们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完整地实施一套好的计划。”
“中国大学生玩的和模特一样高,日本小学生也会玩。”大二学生林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日本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机器人产业体系。“希望中国也能有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从林宇的高中开始,他就一直在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机器人”。“我希望我能创业,为中国的孩子做低成本的高科技玩具,让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对机器人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