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年来“中国制造”遭遇的一系列危机,商务部、国家质监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近日纷纷做出回应,用事实和数据为“中国制造”正名。
据统计,从2004年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的食品合格率在99%以上。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食品卫生标准最严格的国家。2006年,中国、美国和欧盟进口食品合格率分别为99.42%、98.69%和99.38%。从数据上看,中国商品的质量不仅高于大多数国家,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不用说,“中国制造”也有一些害群之马。中国的一些企业,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制假售假的现象。然而,大多数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绝不是国际贸易的“瓶底”。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表示,“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产品存在问题,就怀疑中国出口产品的整体质量。”
可喜的是,“中国制造”的质量仍在稳步提升。近年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消费品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的性能也有了显著提高。
前“中国制造”的贸易方式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产品是按照国外订单要求和国际标准生产的。就主要出口商而言,58%以上的产品由外资企业出口。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指出,现在“中国制造”领域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因素参与进来。如果“中国制造”受损,从某种意义上说,全世界也会受损。
“中国制造”之所以频频被质疑,是因为部分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但也有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曾表示,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报道是片面的,甚至是无中生有、恶意炒作。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试图通过构筑各种壁垒阻止中国产品进口,本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翻版”。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持续的贸易顺差,让各国在享受中国低价商品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抱怨中国商品冲击了本国产业。例如,在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情况下,一些受中国出口影响的美国利益集团对贸易不平衡的现状不满。于是,反华情绪开始在民间滋生,政府间的贸易也摩擦不断。专家指出,所谓“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问题迅速蔓延成国际声誉危机,其中贸易冲突因素不容忽视。
当然,“中国制造”面临的危机不仅限于贸易层面。再深入探讨,“经济增长方式”这个关键词就浮现出来了。
目前,“中国制造”大部分仍来自加工贸易,出口加工区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专家表示,中国制造业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原材料和能源成本等低成本优势,并由此形成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过度的贸易顺差和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严重依赖,无疑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些失衡。因此,低价-贸易摩擦-出口限制-产品过剩-结构失衡成为“中国制造”永远绕不过去的怪圈。
从长远来看,只有改变“中国制造”的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持续不断的贸易争端,这也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任重道远。针对目前“中国制造”频频遭遇的“质量门”,有关专家认为,只有“提高监管,加强沟通”,才能逐步避免危机。
严把质量关,完善产品质量工作机制,无疑是最关键的一步。高虎城表示,未来中国将推动旨在提高检验检疫技术、完善出口产品质量立法、提高执法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但也有专家认为,政府相关机构的质量监管仍有提升空间。据有关负责人透露,中国政府正在计划改革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将很快浮出水面。到今年年底,我国将建成涵盖产品设计、原材料进厂、生产加工、工厂销售、售后服务的工业产品全过程监管链;覆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消费全过程的食品监管链;还要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及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
除了严把产品质量关,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强与海外企业、消费者和政府部门的沟通,建立政府间合作调查、共同澄清的紧急磋商机制,以及突发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值得注意的是,中外贸易商和消费者之间不仅存在文化差异,而且对具体商品的标准和理解也不同,误解往往在所难免。因此,中国相关机构和人士,包括出口商和政府,不能被动地处理这种误解。特别是政府部门,应该利用包括外交渠道在内的各种渠道进行沟通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