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仍是全球最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地区,短期内这一优势仍将持续。根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的报告,包括中国在内的低工资新兴经济体仍是全球最具成本竞争优势的地区,中国制造业员工工资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但是考虑到生产力的因素,优势没有工资差距大。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是美国的40%。此外,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长期处于较高水平,2005-2015年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但优势在逐渐缩小。
此外,资源要素的禀赋优势正在减弱,对资源的依赖降低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我国土地等能源资源价格的上涨削弱了竞争力,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力供给结构的明显改善,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自主研发方面(R&D),中国制造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近年来中国对R&D的资本投资逐年增加。
在机械、通信设备和软件行业,中国的市场需求巨大且增长迅速。总体来看,内需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比如中国的工程机械、造船、机床行业。目前,我们的客户还不够挑剔,但他们的要求正在提高。由于大部分产业在全球并不领先,低端产业提前饱和,高端产业供不应求,给产业创新升级带来巨大压力,迫使企业从本土走向国际市场。
总体来看,机械制造、通信设备等相关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国际竞争优势正在提升。比如,中国的黑色和有色金属加工业已经开始具备国际竞争力,国内钢价和铝价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中国的航运和造船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随着中国芯片制造业的迅速崛起,通信设备行业开始在世界通信市场上展开竞争。
中国制造业已经具备国际视野,走上了自主创新、品牌经营、海外投资、海外影响的国际化道路,把竞争的舞台搬到了国际市场。中国造船业早已国际化,工程机械行业出口快速增长,通信行业大规模进军海外市场,软件外包业务快速增长。
在一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企业中,很多企业特别重视企业战略的制定。比如中兴,在知识产权、人力资源、成本领先、差异化、质量、国际化、品牌、物流八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波特的国家竞争理论也特别强调竞争对手的表现。中兴的竞争对手华为的总部就在离这个城市不远的地方。有业内人士评论说,没有华为,中兴就保持不了活力。正是因为两家公司都被对方树立为追赶或试图摆脱的标杆,才有了这两家公司对于行业如此震撼的发展速度。
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05年1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提出自主创新应成为未来科技发展指导方针的核心理念。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为主线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投入、扩大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战略,自主创新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