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的无形体验消费支出逐渐增加,比如享受一种服务,体验一种快乐。与此同时,生产一些无形产品的企业正在成为所有行业中最活跃的部分,如网站、网络游戏、通信、动漫、设计、建筑、软件、出版、艺术、影视,包括娱乐、休闲、资源的重新整合、构思等。在传统行业。即使是像汽车、手机这样的具体产品,决定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也变成了非功能性的设计和品牌文化。由于技术的融合,创意设计正成为决定产品是否具有高附加值的核心因素。
正是人们对无形体验消费需求的增长,催生了全球创意产业的兴起。
目前,创造力已经在全球经济中掀起了新一轮革命。就像约翰一样?霍金斯在他的《创意经济》中说:“现在世界上的创意经济每天产生220亿美元的产值,而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美国增长14%,英国增长12%。西方七大工业化国家一半以上的劳动人口从事创意产业,其速度是传统服务业的两倍,制造业的四倍……”
任何产业链两端的活力微笑曲线-R&D设计和品牌形象来自创意。
于是,日本人喊出了“原创关系国家兴亡”的口号,韩国人贴出了“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口号,美国人预言“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也不落后。从政府到民间,一股创作热潮正在涌动。
一个现象可以说明,中国已经开始向创意经济转型:就在三五年前,中国经济最引人注目、竞争最激烈的焦点企业是海尔、TCL、美的、科龙、格力、格兰仕等。在家电行业。这些企业的整合、降价和一个小动作,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和人们议论的话题。
然而,仅仅过了三五年,一切都不一样了。传统家电行业退出了传播舞台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媒体上很多创意经济的代表词:分众传媒、阿里巴巴、新东方、腾讯、网游、如家、携程、超女、百度、国美、B2B、C2C、创投、纳斯达克、80后……每一个名词,……传统行业里也有蒙牛,蒙牛因为在品牌管理上突出的创意智慧而始终处于大众视野的中心。
显然,企业已经进入创意竞争时代,但他们才刚刚踏入这扇门。
种种成功案例(如苹果的IPod、IPhone创意产品)表明,只有发展创意经济,才能真正提升中国企业微笑曲线两端的R&D和品牌能力,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那么企业应该么样的创意产业发展道路呢?创意+现代科技。为什么?
首先,科技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精神消费需求大量释放;
次,文化的产业化是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比如大众传媒技术的广泛出现和发展。
信息技术推动了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大众传媒引发了文化产业的大众消费热潮,进一步刺激了文化产业化的进程。
第三,高度个性化的创意产业。只有在虚拟的空间里,才能真正自由地实现“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的创作境界。虚拟技术的普及正好与个性化消费时代同步,真正实现了个人生产、个人交流、个人消费三位一体。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胡歌创造的一个小小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能引发一场空间网络热潮。类似的例子还有超女现象,盛大网游创造的传奇,网络歌曲创造的巨大产值等等。在这些看似以内容取胜的例子中,其实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创意是科技走向市场的催化剂。科技与创意的结合是创意经济的最佳增长点,基于内容的游戏、网站、搜索也是如此。科技与文化相结合,这是创意经济的核心。比如在垃圾方面很有创意的菲茨杰拉德,银行卡这种现代科技,就是他和家家户户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