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是上海电气近年来积极实施的重要战略。堪称中国装备制造业龙头的上海电气公司明确提出,要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过程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依托装备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工业能级。拟率先突破发电设备EPC工程、电梯设备维修行业、机械基础零部件现代物流等7个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工程总承包和成套设备能力的企业和产业集团。通过一两年的努力,服务经济占比将达到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的15%~20%。
“依托、提升、创新、培育”是上海电气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原则。依托:依托装备制造业发展服务业;提升:发展服务业,提升装备制造业能级;创新:根据服务业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采取“一体化经营、差异化考核”;培育:培育一批具有工程总承包和成套设备能力的企业和产业集团。
上海电气已经形成了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的旗舰产品。发电设备EPC项目,即交钥匙工程,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服务产品。上海电气在山西柳林建成中国第一个大型电厂EPC项目后,名声鹊起,开始运作国际项目,拓展印度、巴基斯坦、印尼、非洲等市场。先后承建了越南广宁第一、二电厂建设项目,合同金额286亿元,跟踪项目114亿美元。这样每年可以增加100亿元的销售收入。电梯维保是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重点发展的新兴行业。今年其营业收入将达到7亿元,近几年将形成10亿元以上的规模,成为企业效益的主要来源。
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很让人窒息,感觉有点亏。一方面,中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消费品维持着西方人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中国不得不承担污染大气的责任。当然,英国新经济基金会的这份报告基调是公正的。它主张“关于气候变化的讨论焦点应从大宗商品生产国转移到大宗商品消费国”。
笔者认为,新经济基础的这个想法虽然很好,但要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虽然我们还是要继续在国际舆论战中大声疾呼,让世界知道谁才是空气污染的真正元凶,但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立足于我们自己的产业政策。
有人指出,就中国目前的现实而言,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在考核官员政绩时,用一个叫“国民生产总值(NNP)”的指标来代替通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这种“净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上是GDP中剔除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造成的损失后的经济发展速度,显然可以更好地衡量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的真实情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用GDP来衡量社会福利最大的片面性就是忽略了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事实上,在计算GDP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扣除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而且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中,原本属于“成本”范畴的环境损失,在环境资源经历了生产过程后,间接变成了经济增长的增量部分,即“产出”。这意味着环境使用越多,破坏越大,GDP指标就会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