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未来排放增长潜力巨大,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事实上,中国非常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没有做出减排承诺,但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狠抓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和计划生育,增强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和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在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特使、外交部长杨洁篪在联大强调的那样,中国的努力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希望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基础上,维护《公约》确立的基本框架,平衡推进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将根据《公约》和《议定书》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做出更大贡献。国际社会也应该高瞻远瞩,从全球和战略高度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在适应气候变化问题上,应开展务实合作,加强各国的能力建设。第一,着眼长远,促进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加大投入,为适应提供充足的资金。第三,依靠科技,加强技术合作和转让。这一立场妥善兼顾了中国自身、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共同利益,充分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共同承担气候保护责任、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做出更大贡献的良好意愿。
9月,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突破每桶80美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油价的飙升呢?国际油价持续高企,对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中国经济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将着重分析。
飓风等因素影响,9月份国际油价继续上涨。9月20日,纽约轻质原油10月期货在到期日达到最高收盘点位83.90美元/桶,此后一直维持在高位。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不时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可以说脆弱的供需平衡是9月油价创出新高的根本原因。据美国能源部统计,今年全球原油日均消费量将达到8570万桶,而今年全球原油日均产量仅为8464万桶。他们认为,如果供不应求,油价将持续上涨到2008年。此外,9月份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首先,石油输出国组织勉强同意增产,但市场反应冷淡。尽管IEA的最新报告认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目前的过剩产能难以满足全球日常需求,且国际油价自9月初以来一直快速上涨,但一些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一直坚称世界市场并不缺乏原油,高油价是石油供应短缺造成的。迫于西方消费国的压力,石油输出国组织于9月11日决定,从2007年11月1日起,除安、伊之外的其他成员国将每日增加原油供应量50万桶。但预计冬季市场会更加稀缺,因此市场对此无动于衷。
第二,美元指数一路下跌。受美联储9月降息影响,美元指数一路下跌,今年美元持续贬值似乎已成定局。由于原油期货交易主要以美元计价,美元贬值导致部分外国投资者大量买入原油期货交易合约,以获取更高利润,从而导致9月份主要原油交易市场油价继续上涨。
第三,美国石油库存低于同期历史水平。美国能源信息署库存数据显示,虽然9月美国主要石油产品库存普遍增加,但库欣原油期货交割仓库库存下降;汽油和馏分油库存继续增长,但仍低于历史同期水平。另一方面,汽油消费保持良好势头。因此,炼厂开工率再次降低的消息传出后,处于低位的库存更加紧张,成品油需求必然推动原油价格继续上涨。
第四,炼厂定期维修保养,原油加工量减少。由于一些炼油厂的定期修理和维护,原油加工量大大减少。从9月3日起,瑞典石油巨头Preem石油公司拥有的日加工量21万桶的Lysekil炼油厂关闭6周,法国石油巨头Total在Gonfreville拥有的日加工量32.6万桶的炼油厂从8月20日至10月1日部分关闭。为此,IEA预测,全球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原油日加工量将分别减少至7420万桶和7460万桶。全球原油加工量的减少可能会使燃油市场更加紧张,并导致燃油价格进一步上涨。
第五,石油市场投机活跃,金融市场动荡。据市场研究机构统计,目前仅在纽约商品交易所,从事原油期货投机的投资基金总额可能高达数百亿美元,其控制的原油期货交易合约总量超过10亿桶,甚至高于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和战略石油储备的总和。如此庞大的投资资金进入原油期货交易市场,必然会对油价的走势产生重大影响,导致油价由正常的“波动”变为异常的“动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次贷市场危机的影响下,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导致大量投资资金撤出金融市场,进入原油期货交易市场,这也是本月油价高企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年内成品油价格上调无望,炼化企业面临亏损。国际油价飙升,炼化企业面临亏损。特别是部分地方炼化企业在亏损压力下收缩生产,国内市场紧张局面持续。但9月2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今年原则上不再出台新的政府调价措施,且通知是在我国CPI上涨、通胀预期上升的背景下下发的,基本堵死了国内成品油价格年内上涨的空间。这意味着,如果原油价格不出现大幅回调,中石化和中石油的炼油业务下半年将出现较大亏损。
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中国面临新的通胀压力。虽然高油价尚未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但将引发新的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剧通胀恶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份CPI同比上涨6.5%,为今年以来单月最高涨幅,创近11年来新高。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将使中国物价面临进一步上涨的压力。一方面,国际油价上涨直接导致进口外汇增加;此外,高油价还会导致相关制造业的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而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旦传导到消费品上,就会引发其他物价上涨,导致新的通胀压力。
国际油价高企,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内成品油供应紧张,都在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提出质疑。中国石油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迫在眉睫。
从国际经验来看,石油储备对稳定石油供求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后,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并建立了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从2004年开始,中国开始在镇海、舟山、黄岛和大连建设第一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目前,镇海、舟山基地已基本建成,分别于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开始加油;库容约300万立方米的黄岛基地预计今年年底建成,2008年底前投入使用。按照规划,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成后,预计相当于十几天的原油进口量。加上国家石油系统内部商业石油储备21天的进口能力,中国石油总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的原油进口。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9月11日在美国指出,2020年,中国原油储备将增加到国际能源署(IEA)建议的相当于3个月进口量的水平。此外,国家发改委近日表示,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有望于近期举行正式挂牌仪式。
首批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成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意味着中国将告别缺乏战略石油储备的历史,中国的能源安全将得到极大保障。然而,从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来看,这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如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确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优储备规模等。
除了石油储备的战略行动,天然气储备的相关工作也已经启动。9月20日,中石油透露,基于国家能源安全的考虑,中石油已经开始研究天然气储备,准备必要的调峰设施。中石油初步计划建设14个储气库群,新建28个,形成160亿-180亿立方米的调峰规模,占总用气量的6%。9月26日,总投资90.22亿元的中石油大连LNG项目在大孤山半岛正式开工。
加强油气储备建设将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建立中国自己的能源安全机制,要有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的特点做出适当的安排。
一方面,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应该以国内为主。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大部分进口石油都是以现货价格进行交易,这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控制油价的影响力相对有限。战略石油储备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会增加其成本和风险。中国油气资源仍有很大潜力,在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和节约利用的基础上进行石油战略储备将是中国较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应该充分利用份额石油。由于中国石油产量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提高,份额油在保证中国石油供应方面越来越重要,对国际油价的影响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