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江苏中科龙盟公司开始接受龙芯电脑和龙芯笔记本电脑的预订。新品将于2008年第一季度上市,其中龙芯2FCPU的龙符迷你电脑最低售价为1800元。此前,中科院计算所还与意法半导体公司合作,将龙芯2E处理器推向欧洲乃至全球市场。
龙芯一号(英文:Loongson-1)是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于2002年研制成功,从而结束了中国“无核心”的历史。
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指令的执行、数学和逻辑运算、数据的存储和传输等。在CPU技术方面,美国与国外厂商差距较大,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CPU芯片曾是困扰中国计算机行业的一大“芯”病。
其实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并不算晚。1965年,中国成功鉴定出第一块集成电路,但此后30年一直发展缓慢。尤其是CPU几乎是空白,这意味着电子产品(包括电脑、家电、手机等)的制造。)在中国还是被外国控制的,只能搞整机组装。一个长期没有“核心”的国家,只能被动选择全球产业链的较低位置。那么,中国人到底想不想做CPU?
2003年中国信息产业GDP 1.8万亿元,利润750亿元,利润率4%。到2005年,GDP达到2.8万亿,利润1300亿,利润率降到3.4%。2006年信息产业GDP达到4.75万亿元,利润率仅为3.4%。“这么大的行业,我们的利润率这么高,mainland China前十的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2%-3%。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产业链的末端,我们要掌握核心技术,国家有这样的需求。”龙芯项目组组长胡博士说:“中国发展可控技术产业是必然的。而且从国家战略上来说,信息产业和CPU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外国人控制。”
在回答完“中国人要不要做CPU?”,下一步是“他们能做到吗?”不可否认,很多人已经被英特尔强大的研究团队和R&D的强大投资所震惊,并对制造具有自主产权的CPU持怀疑态度。而且制造中国自己的芯片,不仅意味着加倍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选择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芯片制造是高投入高风险,但不一定有高回报。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让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正是在太多失败的压力下,龙芯项目组在“龙芯一号”研制的一年多时间里,在机房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甚至在最后一刻连续奋战了六天六夜。胡的母亲见了他,说:“你做干儿子都白头发了。”2002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第一款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龙芯一号问世。可以说,在胡的领导下,所有的开发者共同努力,创造了中国人的龙芯。
有网友说,“龙芯是几十个不信的科研人员用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来的。这里面最难受的是一些美国的信徒和竞争对手,他们把核心技术奉为神明。”2005年2月18日,龙芯2号处理器正式上市;2006年9月13日,“龙芯2E”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随着龙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芯片设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相对于龙芯芯片业绩的爆发式增长,龙芯的产业化进程保持低调,几乎是无声无息。所以很多关心龙芯的人不禁要问:龙芯能有多大的用户基数?龙芯产业化的目标是什么?龙芯会超越奔腾吗?
英特尔公司生产的CPU芯片在PC市场占据垄断地位,使得“奔腾”成为很多人心目中CPU芯片的代名词。其实CPU有很多种,使用CPU的地方不仅限于PC。从未来市场来看,随着后PC时代的到来,传统PC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地位将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将是各种易用或便携的信息处理终端。这就决定了龙芯进入PC市场的方式,完全不同于英特尔和AMD。
所以,龙芯不能只盯着目前已经被瓜分的市场份额,而应该根据未来应用和发展的需要,开拓新的疆域。龙芯相关负责人重申“龙芯正在寻求差异化发展,行业市场将是重点”。龙芯PC芯片的发展策略包括:CPU功耗要在2瓦以下,计算机芯片(包括CPU、北桥、南桥、图形芯片)总价要在30美元以下,性能要足够;龙芯的行业市场包括税控、监控,甚至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