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建设本质上是一场电价改革,市场的平稳运行应建立在理顺各环节电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虽然国家颁布了《电价改革方案》(国办发[2003]62号),但适应电力市场的电价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华东电力市场发展到现在,迫切需要在电价配套政策上有所突破。
国内外电力市场的经验教训表明,没有销售价格或需求侧响应联动的发电侧单边市场是一种不稳定的市场模型,没有传导机制,没有反馈环节。一旦市场供求失衡,就会导致“加州式”的市场危机。事实上,作为全国省级电力市场试点之一的浙江电力市场属于发电侧单边市场,一度取得了良好的运行体验和效果,但最终因供不应求和电价上涨而被迫关闭市场。
据统计,华东电力市场22个月月度竞价模拟显示,电网公司增加购电成本20多亿元;2006年,电力调度7天试运行减少发电企业收入约5000万元。华东电网公司在华东电力市场建设的四年多时间里,投入了超过1亿元的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风险迫切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来规避和缓解。
平衡账户政策和销售电价联动机制是华东电力市场不可或缺的电价配套政策,对缓解华东电力市场建设前期矛盾、防范市场风险至关重要,是华东电力市场正式试运行的前提条件。华东电力市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会议和《市场规则》均明确,只有在平衡账户和价格联动政策正式批复后,才能实施华东电力市场的正式试运行。
目前,电价联动机制的联动条件、联动期限、平衡账户具体管理措施等仍处于研究讨论阶段,尚未有实质性突破。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联动措施仍需国家相关部门明确和落实。因此,加快电力市场建设,需要在电价配套政策上寻求新的突破。
作为华东电网电能资源配置的新制度安排,华东电力市场能否完善发电调度模式,促进节能降耗、环保减排,更好地落实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备受各方关注。
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基本手段。国家电监会主席尤权在2007年3月23日华东电力市场建设座谈会上指出:“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电力行业配合各级政府完成这一任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节能降耗到完成电力市场任务,改革的各项措施需要相互衔接,需要通过推进改革进一步实现国家制定的宏观战略目标。”
华东电力市场通过发电权自动转让机制,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06年电力调度二次调试,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计划安排增加20%,新增电量1.05亿千瓦时;2亿台及以下减少15%,减少发电量1.12亿千瓦时;按照大机组每千瓦时煤耗比小机组低50克计算,7天的调电试验节约标准煤5000多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0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0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