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顺的“再制造绿色财富”概念,最早见于9月1日至3日在武汉举行的“2007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暨第二届中国汽车高峰论坛”。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所做的《再制造创造绿色财富》报告中首次提到了这一概念。
随后,在天津举行的200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阳再次表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汽车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据中汽协统计,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2010年保守目标为5500万辆(不含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年均增长14.81%。假设每年有5%-7%的汽车报废,我们可以为再制造提供足够的“空白”。
“再制造是对废旧产品进行高科技修复和改造的产业化。这不仅是节约资源的先进制造,也是保护环境的绿色制造。”张伯顺解释说:“再制造与传统制造的区别在于,就加工对象而言,再制造使用的是废旧零部件,而传统制造使用的是原材料;在加工技术上,传统制造采用传统制造技术,再制造采用特种高新技术;标准和再制造和传统制造一模一样;经济和环境效益,再制造是最好的。”
再制造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4月和2007年6月,曾培炎副总理两次对有关报告作出批示:“同意将汽车零部件作为再制造产业的试点,探索经验,发展技术”,“同时要考虑适时修订法律法规”。
2006年,交通部发布7号令,明确汽车维修企业可以使用维修件(再制造产品)。国家发改委(NDRC)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委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发展”列为课题进行研究。
据张伯顺介绍,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再制造产业和再制造市场。第一个试水的企业是百科(常熟)电机有限公司,1986年在深圳蛇口设厂,再制造汽车发电机。2006年,它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超市,并建立了第一个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网站。
济南重汽集团付强动力是1994年经原机械部批准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再制造企业。其他已开展再制造业务的企业包括上海大众瑞贝德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再制造工业(上海)有限公司和广州华都全球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一汽、东风、玉柴、柴蔚和苏州爱岱机电公司正在积极筹备中。
中汽协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再制造产业产值预计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超过750亿美元。汽车再制造产业已涵盖发动机、传动装置、离合器、起动机、空调压缩机等。
大众汽车自1947年以来已再制造了748万台原始回收发动机,节省了337,366吨钢和46,876吨铝,减少了572,220吨二氧化碳排放。上海大众瑞贝德动力总成有限公司的再制造发动机价格是新的55%。
张伯顺认为,首先是观念上的障碍。“有关方面认为,既然报废了,怎么可能用于再制造?”一些消费者认为再制造产品不如新产品,不愿意使用再制造产品”。
其次,法律约束。根据国务院2001年6月307号令《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规定,拆解后的发动机、转向器、变速器、前后桥、车架等“五大总成”应当作为“废金属卖给钢铁企业作为冶炼原料”进行回收利用。鉴于法律的约束,再制造企业很难从回收拆解企业获得再制造核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