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工业走廊沈曦大道行驶,你会看到刚刚与中石油、中石化强强联手的世界第四大压缩机制造商深谷集团,正在全力打造中国最大的世界规模的通用机械生产基地。
沈阳鼓不远处就是沈阳机床集团,正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数控机床生产基地。
还有沈阳民营企业远大集团,成功打入德国幕墙顶级市场,年销售额成功突破百亿元大关;以及三一重工、TBEA神变、江淮汽车、机车车辆...
十分钟车程,中国顶级装备制造企业的名字相继出现。
当然还有全球最大的物流配送商和服务商美国普洛斯物流,将旗下欧美园区近30家世界级企业同步引入沈阳。乘着世界顶级物流的潮流,似乎为我们诠释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信息:今天的沈阳,不仅找回了昔日王者的风范,更在世人的眼中与世界顶级的制造业角力。
德国鲁尔、美国“锈带”、英国码头区等老工业区,用了10到30多年才解开发展的“死结”。
沈阳的老工业区铁西,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荒凉”。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就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改革之路。
对此,沈阳市委常委、铁西区委书记李健表示:“铁西区按照沈阳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不断加快装备制造集聚区建设,全面发展沈曦工业走廊,努力打造中国装备制造世界级品牌,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沈阳老工业基地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今年,仅铁西预计生产总值就将达到467亿元,是2002年的3.64倍,年均增长29.5%,人均生产总值比2002年翻两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05亿元;直接利用外资7亿美元。
沈阳跳出工业看工业,用世界的眼光遵循工业发展规律,实现了裂变。
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巨大变化得到了国家各方的充分肯定。今年6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东北振兴办公室授予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时,国务院东北振兴办公室主任张评价说:“铁西的变化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取得成就的一个缩影。”
“双示范区”由此成为一个联系点,瞬间引爆沈阳老工业基地以新机制打造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的发展潜力。
盾构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16大装备之一,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方重工作为沈阳装备制造企业的“龙头”之一,从2003年开始涉足盾构机研发,在进入之初就率先站在世界的高度研发盾构机技术。2006年6月,北方重工与北京城建集团签约,很快为广深港隧道生产出了国内最大的直径11.97米的盾构机。
两个月前,北方重工以绝对控股的方式成功收购了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德国控股公司法国NFM。拥有世界知名公司盾构机的品牌核心技术,与掌握世界最先进盾构机技术的法国NFM公司紧密合作,一举实现跨国经营。北方重工成为国内第一家能生产全部三种盾构机的企业。
相比之下,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综合指数超过了杭州、宁波等沿海发达城市。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排名从2002年的第16位跃升至第10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比预定目标提前两年进入全国“第一集团”。回顾过去,在曾经的铁西“工人度假村”,国企负债率高达90%,总负债260亿元。直到2002年,默默前行的沈阳装备制造业才突然发现,春天的阳光是如此明媚。
那一年,沈阳市委市政府总结了老工业基地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做出了整合区域优势,实行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办公的决定。
老工业区按照“搬迁、整合、转型、升级、就业”十字方针,从实施“东移西建”入手,一举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历史难题。在过去的五年里,铁西搬迁了239家企业,获得了140多亿元的土地收入,以解决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支持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