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会上表示,科技部将积极推动和促进联盟的成立。他指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是国家的战略导向。建立战略联盟可以更好地整合国内资源,优化环境,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促进技术成果扩散和转移,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家清洁能源汽车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只是初步设想。”
建立一个新能源汽车的联合组织或机构在业内已经呼吁了很长时间。此前,记者在采访中多次听到商界人士和业内专家提及此事。也有传言称,政府相关部门很早就设立了相关机构,但由于利益方太多,操作难度大,一直无法设立。
很多电动车企业人士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会时不时遇到因各方协调不一致而导致的麻烦。
一家电动汽车研究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认为,在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上,各部门、各机构的意见仍不统一。有些非常积极,有些相对消极。”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涉及10多个政府部门,还有很多机构和企业;不仅涉及汽车行业,还涉及电力行业。不同部门需要协调。只要某个环节配合不好,企业就很难。如果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各个部门和环节的协调,我们研发、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就会方便很多。”一位企业人士说。
“新能源汽车要实现产业化,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需要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工程技术中心教授林成说。
清华大学陈全世教授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很快,但产业化还有很多障碍。这不是一个企业或者某个政府部门可以单独解决的。要团结一切力量。
程指出,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与日俱增,企业加大了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双方合作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多少有点‘两层皮’的意思。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我国汽车企业的R&D投资集中在整车集成技术上,对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投资相对较少。研究机构更多局限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产业化意识不足。双方都有缺点,可以通过充分合作来弥补;双方都有合作的需求,但都不够积极。如果机构间有有效的协调,情况会好得多。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商界人士和专家对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表示支持。然而,在如何建立和运作该联盟方面存在分歧。
“我理想中的联盟应该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就像现在的社团一样。最好不是政府推动,而是企业自发成立,让企业真正参与进来。”一位企业人士说。
有业内人士持完全相反的观点:“联盟应该由科技部等政府部门组成,他们有号召力。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这种联盟的可能性不大。”
江苏省何忠环保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沙永康认为,联盟在组织结构上必须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种类繁多,有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也有生物燃料汽车、柴油车、天然气汽车。不同的类型,技术路线,相关方也有很大不同。沙永康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成立相对独立的联盟组织。也可以考虑把这些机构整合成一个总的联盟,但每个机构要独立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