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材的价格优势是主导出口的最重要因素,也是“中国钢铁”在市场上击败对手的利器。由于巨大的国内外差价,2006年中国粗钢净出口量达到3440万吨,相当于全年粗钢产量的8.2%。今年前10个月,钢材净出口达4718万吨,相当于当期粗钢总产量的11.5%。虽然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钢材出口的趋势,但出口减少导致的内外价差上升,使得专家认为出口仍将快速回调。
然而,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一些微妙的变化已经开始表明,中国钢材出口的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中外价差缩小是趋势,中国钢材产品的“价格出口优势”也将在减弱。中国海关今年前7个月的钢材出口数据显示,尽管美国仍是中国钢材出口第三大国,但进口量已开始下降,同比新变化为-2.7%。中国出口钢铁产品和美国国内钢铁产品的综合价格线越来越接近重叠。瑞银证券副总监唐晓波预计,中国的钢铁价格优势将进一步削弱,其结果是未来出口量将保持在国内总产量的10%-12%。
这种价差缩小的重要原因是钢材整体成本如预期快速上涨,国内钢厂不得不相应提高产品出厂价。日前,作为国内钢材价格“风向标”的宝钢发布了2008年一季度钢材价格调整的通知。部分钢坯价格上调200元/吨,部分线材价格上调300元/吨,热轧上调300元/吨,普通冷轧上调200元/吨。
目前包括铁矿石、海运费在内的上游成本居高不下。尽管今年的铁矿石谈判刚刚开始,但国内多家投资机构并不看好明年的铁矿石价格。瑞银预测,明年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将上涨35%以上,炼焦煤价格将上涨9%以上。有机构甚至更悲观,预测铁矿石进口价格将上涨50%。由于铁矿石供应商产能的高度集中与国内钢铁产能的高度分散形成鲜明对比,国内钢企确实缺乏在谈判中取得有利地位的关键筹码。据报道,2005年,中国十大钢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为37.7%,但去年降至34.6%。今年前7个月,下降到33.7%。此外,由于国内小钢铁企业增长迅速,无力与国际矿石巨头签订合同价格,大量国内小企业被迫在现货市场购买矿石,迅速推高了现货市场矿石价格,也为矿石企业提高合同价格制造了借口。
专家表示,一旦出口因价差减弱而下降,国内供过于求的隐忧也会显现。虽然目前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所放缓,但并不意味着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况有所减少。“十五”期间投产的许多钢铁项目目前已经达到产能,大型钢铁企业也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能。今年前8个月,大部分钢铁下游行业实现了25%的增长,而与2007年相比,钢铁的销售额仅增长了15%。因此,一旦出口放缓,如何解决钢材消费出路将成为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