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纺织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方面。作为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产业升级已成为中国纺织行业的大势所趋。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永在谈到如何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纺织行业结构调整时,首先提到了协会正在努力推动的两个贡献率。一个是科技贡献率,一个是品牌贡献率。记者采访中发现,在纺织产业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
中国纺织业大而不强。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份额优势,但其附加值低、利润率低一直是困扰我国纺织业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科技生产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全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纺织加工技术、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对全球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的落后。
为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制定了《纺织工业科技进步与发展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将重点突破28项关键技术和10套新型关键设备,大幅提高纺织工业科技水平,到2020年实现产业升级,初步实现现代纺织强国的目标。
高永表示,《纲要》的提出对行业的技术进步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目前,纺织行业的科学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纲要》确定的目标上,成绩显著。“比如碳纤维技术,这种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的技术,国内急需,买不到。以前国家投入很大,各种研究机构都在做研究。近年来,企业介入后,进步明显。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工业化生产了。”这也让高永感受到了产学研结合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企业是主体,单靠实验室研究肯定不行。”
为此,协会在135个著名产业集群开展产业创新平台试点,普及现代技术和管理知识,加强产品研发、质检、信息化、培训教育、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市场开拓、对外开放与合作等服务。同时促进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区域行业和行业的组织效率,实现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品牌建设方面,高永表示,品牌是基础,对于提高产业附加值和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纺织业融入全球化,不断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我们出口产品主要是贴牌生产,90%都是贴牌生产,利润都被品牌商拿走了。”他说,除了打造名牌,企业更应该重视文化创意。我们应该加强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结合。在当前国际品牌加速本土化的形势下,加快本土品牌国际化的进程。
纺织行业在注重产品质量、提高附加值的同时,也注重在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转变观念、加强自律。
高永说,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出口时需要处理的问题。因此,纺织行业率先制定并推广了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 9000t。与之前企业采用的美国SA8000标准相比,CSC9000T更符合中国国情。它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对劳动时间、企业环境、劳动保护等都有具体规定。目前,这一制度已经得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几个欧洲国家的认可。
高永希望CSC9000T的推广也有助于推动行业的环保节能减排。据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3.87%,而纺织行业仅下降了0.37%。在印染、洗毛等行业集中的江浙地区,环境承载力已经非常脆弱,印染企业排放的COD占太湖总排放量的60%。
针对环境影响,中纺联与国家环保总局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高永说,当前,企业需要转变节能减排观念,认识到节能减排不是负担,而是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手段。协会还在宣传、培训企业提高认识、普及技术进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随着国际化的深入,知识产权问题也成为纺织行业的热点。早在20世纪90年代,知识产权问题就已经引起了中国纺织业的重视。高永介绍,自1996年以来,在纺织行业的各种展览会上设立了知识产权局,对所有展品进行知识产权审查,并处理或调解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纠纷。他说:“在我们组织的各种展览中,从来没有发生过知识产权纠纷。外国组织对此表示赞赏。”如今,纺织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永说:“以前欧洲的设计公司不敢来中国参展,因为他们害怕图案和纹理被我们抄袭,但现在,他们都直接来中国展示自己的样子。因为我们的设计能力提高了,基本都是以原创为主,少数直接买。”
高永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正致力于提高创新能力,创造自己的品牌,以加快行业的增长,以应对当前的挑战。同时也注意到,发展创新和知识产权将是确保未来竞争力的手段。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加强了与国外行业协会的合作,与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行业组织签署了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