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以来,纺织企业对设备的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纺机产品的销售上:一是国产高档设备成为市场宠儿。集体落纱1008锭细纱机、机电一体化粗纱机、自动络筒机、400多钳精梳机、20万吨聚酯化纤成套设备等产品销量大幅增长。二是进口设备数量再次增加。2006年,中国纺织机械设备进口一改前两年的下降趋势,呈现上升趋势,全年进口总额达到41亿美元,同比增长19.05%。一度被国产设备挤出市场,巴马格、利达等公司化纤长丝设备销量增加;精梳机和清梳联的进口也大幅增加;喷气织机进口已达14000多台,占国内市场需求的85%以上。今年的情况依然如此。前三季度,纺织机械设备进口额达到35.70亿美元,同比增长23.66%。
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高档设备需求的增加反映了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产品结构调整和设备更新换代成为纺织企业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华东地区不断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也迫使企业选择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少、效率高、节能环保的高档产品。
在当前市场竞争的时代,企业投入的每一笔资本都要考虑回报。那么,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拥有200多年历史的世界著名纺织机械制造商瑞士立达公司有这样一组数据:1947年棉纺厂以160kg/h的速度生产14ktex精梳棉纱需要245台机器,而现在只需要23台机器。为了在同一个纺纱厂达到一定的产量,1947年需要36台双眼并条机,而现在只需要一台单眼并条机。1947年需要70多台梳棉机,现在只需要三台。
投入是多是少,一目了然。这组数字虽然不能代表所有设备的变化,但对纺织行业具有普遍意义。说明纺织设备的发展方向趋于更快、产量更高、自动化程度更高,也清晰地反映了过去50年来设备的发展给纺织企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家去年新投资的纺织企业,其设备大部分是进口高档产品。对此,公司终于算了一笔账:设备价格翻三倍,产量也能翻三倍,其性价比基本相同,但运营成本降低。同样的产量,使用的设备更少,所以电机和驱动的数量,备件,空间要求,空调要求,以及操作和维修人员的数量都会减少,出现故障和停机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成本降低了,利润自然就增加了。
很多企业都有投资高档设备获得高额回报的亲身经历。浙江航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小斌说,投资一条高档设备生产线的成本比普通设备高2-3倍,但其产品的价格却比同类产品每吨高500元。湛江纺织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飞扎表示,她花了很多钱购买高档设备,受益匪浅:他们生产的纱线全部出口,可以与日本、韩国和台湾省的知名企业在国际上竞争。
显然,在企业追求高附加值产品和利润最大化的今天,设备的作用日益凸显。正因为如此,许多有远见的企业花巨资购买进口高档设备;但这毕竟是少数。现阶段,相当多的企业希望在结构调整中用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设备,以降低投资成本。就实际情况而言,棉纺成套等一大批国产先进设备早已替代进口,但仍有一些纺织机械设备一直是我们的“软肋”,其发展和生产能力远远跟不上纺织行业技术进步、更新改造的步伐。比如国产化纤长丝设备,虽然这几年技术水平提升很快,但大部分企业在改造中也选择了国产化纤设备。但从去年开始,化纤企业在新增投资中更加注重差异化和高质量,因此新一轮投资大多选择了进口设备。此外,高档无梭织机、印染设备、针织设备仍需大量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