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全球聚乙烯市场需求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北美、欧洲和中东生产商的大规模业务组合。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萨比奇)通过在欧洲收购业务和建设新工厂,已经成为一家重要的聚合物生产商。2006年底,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收购了亨斯迈在英国威尔顿的石化资产,包括一个40万吨/年的低密度聚乙烯生产厂。工厂正在建设中。与此同时,比利时的巴塞尔、法国的道达尔等欧洲巨头纷纷进入中东市场。
聚乙烯生产商也采取了更具战略性的销售和扩张策略。2007年初,伦敦金属交易所开始了高密度聚乙烯的期货交易,对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产品价值链上下游的采购和预算更加透明。陶氏化学欧洲公司是最大的聚乙烯生产商之一。该公司表示,将于12月1日交易其所有品牌的低密度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期货。陶氏化学公司认为,期货交易的好处是在产品出售之前,与客户约定好产品的价格。
然而,市场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2006年8月,PTT化学公司宣布其子公司曼谷聚乙烯(Bangkok PE)的产能将在2009年翻一番,达到50万吨/年。这只是该领域已宣布的几个大规模产能扩张项目之一。大多数市场观察人士表示,亚洲宣布的产能扩张项目并不会全部完成,但未来一年市场需求将会软化,不断加速的供应产能将使亚洲聚合物市场更加黯淡。
全球对汽车燃料需求的快速增长促使更多的裂化公司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催化裂化装置的汽油和柴油产量。这将导致直接来自炼厂的丙烯供应紧张,也将推高石脑油价格。石脑油的价格上涨将导致蒸汽裂化操作者倾向于生产轻烃组分,即他们更愿意生产C2组分而不是C3组分。
与聚乙烯生产商一样,聚丙烯生产商在过去的一年里成功地转嫁了新的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同时获得了应有的利润。一些聚丙烯生产商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系统和减少日常开支克服了困难。但市场观察人士认为,主要是下游市场需求起到了支撑作用。
市场观察人士认为,今年的聚丙烯市场出现了“齿轮效应”——厂商以成本上升为借口提高产品价格,但当生产成本降低时,买家并不为之辩解。
因此,聚丙烯生产商能够通过定期的价格波动来获利。一些制造商表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聚丙烯市场将比聚乙烯市场更乐观。亚洲和中东大部分已宣布的大型一体化石化项目是乙烯-聚乙烯一体化装置。这些项目中有些生产聚丙烯,但有些不生产。此外,与聚乙烯生产商相比,聚丙烯生产商的瓶颈突破或产能扩张项目较少。因此,2009年至2010年,聚丙烯市场可能不会像聚乙烯市场那样面临激增的新产能。但如果聚乙烯市场受到重创,由于聚合物的替代效应,聚丙烯市场也可能受到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