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电线电缆行业的大规模整合发生在90年代中后期。此时表现为“国之退,民之进”。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原本号称“国家队”的国有企业一败涂地。由此,上海电缆、沈阳电缆等大部分国企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第二次整合浪潮已经开始。这种竞争和整合主要发生在民营企业集团内部,公开提出的竞争思路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
在我看来,这两波的特点截然不同。第一波整合并没有伤到行业的“骨头”。只涉及国企和政府相关部门,比较顺利。原来的大型企业都倒闭了,原来响亮的品牌也消失了。除了社会相关人士的惋惜,并没有对有线行业造成太大的影响。业内人士将这一现象视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留给破产企业的只有“一声叹息”。
而第二波整合,却残酷得多,仿佛是“同根兄弟”之间的“弱肉强食”。不可否认,民营企业的规模,无论是大是小,都是民营老板努力和拼搏的结果。当他们要和发家致富的“同根兄弟”进行一场残酷的搏杀时,他们有自己的感受,但这个舞台上也不乏大群“法律人”表演“丛林法则”的戏码。
第三次整合浪潮可能更加惨烈,因为是“与狼共舞”。中国庞大的电缆市场吸引外资目光,外资企业从隔岸观火变成强势进入。随着外资纷纷进入中国有线电视行业,无疑加剧了行业的激烈竞争。
前,国内数千家有线公司围绕利润不足20%的低端市场展开激烈竞争,而只有约30家大集团“独占”利润高达80%的高端市场。事实上,即使在中低端市场,本土品牌也并不舒服。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竞相降低生产成本,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部分企业“被铜困住”,利润空间不大。
毫无疑问,中国电线电缆行业成为电缆强国的征程布满荆棘。但国人还是希望民族电线电缆行业团结起来,下大力气打造自己的品牌,与外资企业竞争。目前企业最需要的可能不是努力,而是应该抬起头来反思自己的发展战略,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从而推动自己的创新和提升。
期间征求了农机行业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得到了农机行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前三届相比,本届不仅准备更充分,评委阵容也更强大。包括:农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农业部办公厅信息宣传司司长雷柳工、副司长宗锦耀、、副司长刘恒新、巡视员马、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站长、农业部农业机械技术开发推广站站长丁、孙克俭、 农业部农垦总局研究员、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易、亚太农业工程与机械中心高级专家常平、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彭、著名农业专家白朴、黑龙江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林建华、 山东省农机办主任、河南省农机局局长张凯伦、吉林省农机局局长程红、农业部农业机械化司负责人以及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领导和专家。 同时,还邀请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中国农村杂志、中国农业信息网以及各农业媒体的知名记者担任评委。共有46位农机行业领导、专家、媒体人、洛阳中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代表组成了强大的评审委员会,最终评选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
在整个评选过程中,46位评委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条候选新闻,热烈讨论,严格把关。他们对每条新闻的遣词造句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精益求精,体现了十大新闻的权威性。农机行业评委全面盘点了2007年农机化重大事件和新闻,新闻界评委从新闻角度精辟分析了农机化事件的社会影响。双方的观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经过充分讨论,46位评委投出了庄严的一票。工作人员现场唱歌监督投票,评选活动透明公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