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内钢铁产能的合理调整和产业重组进程

   2022-08-31 工业品商城102
核心提示:能过剩多年来一直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潜在病根”。根据现有产能统计,产能规模过大仍是2008年中国钢铁行业令人担忧的方面。国内某知名钢铁资讯机构分析师贾表示,现在需要关注的是高成本下的产能释放。成本是一把“双刃剑”。长期来看,上游资源受到人和行业利润空间的挤压,存在一系列战略威胁。但从短期来看,要努力“化害

能过剩多年来一直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潜在病根”。根据现有产能统计,产能规模过大仍是2008年中国钢铁行业令人担忧的方面。

国内某知名钢铁资讯机构分析师贾表示,现在需要关注的是高成本下的产能释放。成本是一把“双刃剑”。长期来看,上游资源受到人和行业利润空间的挤压,存在一系列战略威胁。但从短期来看,要努力“化害为利”,用它来推动国内钢铁产能的合理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多年来,国内业界一直期待“市场寒冬”完成钢铁行业结构调整的重任。但是很难得到。中国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使钢铁的刚性需求保持稳定。“现在,积极利用高成本可以为淘汰落后做出贡献”贾说道。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进口铁矿石的平均价格已经从每吨60美元上涨到90美元;海运价格飙升,巴西至中国港口现货合同运费突破每吨90美元的历史高位;焦炭价格从年初的每吨900元涨到年底的1400元。一些缺乏原料供应优势的调坯轧钢企业,在目前的高成本下已经“无利可图”,逐渐退出市场。

国内钢产量的数据变化也印证了这一点。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粗钢产量有增无减。去年11月,国内钢铁、木材产量分别放缓至3969万吨、3990万吨和4768万吨,比10月份分别减少323万吨、94万吨和14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仅增长4.3%、10.4%和12.7%。

分析认为,2008年,钢铁行业上游的铁矿石、焦炭、废钢等主要原燃料价格上涨基本已成定局,高成本的产业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有产能,但产量释放受到抑制”的局面将会维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淘汰落后,也有利于全国各地区优势钢企的兼并重组。中国钢铁行业只有形成一定集中度、合理水平的产业结构,才能真正建立产能控制机制,“走出去”实施上游资源控制,进而遏制高成本的长期威胁。

资源的现实不允许中国成为一个钢铁出口大国。因此,2007年政府连续四次出台钢材出口关税调整政策,同时对部分钢材产品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导致钢材出口成本大幅上升。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负责人多次重申,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出口比例应控制在总产量的10%左右,出口产品结构应向高附加值品种转移,以接受国际市场的“考验”,提高业整体水平。

吴文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出口一定数量的优质钢材是中国钢铁行业多年来强劲发展的市场表现。然而,近年来低端产品的无序出口已经“模糊”了这一市场表现。国家不断出台政策进行调整是很自然的。

除了政策约束,目前工业成本高也在推动出口结构的调整。业内人士分析称,一直是中国钢材出口高增长主要动力的国内外钢价“价差”因素正在减弱。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本低、价格低”的形象正在逐渐改变。由于原燃料和人工成本增加以及政策调整的成本因素,国内外钢材产品“价差”不断缩小,部分品种国内价格已超过国际市场价格,出口动力明显减弱。自2007年7月以来,中国钢材出口量连续下降,11月份降至410万吨,为近14个月以来的最低月度出口量。对象国也在调整,对美、日、韩等国出口量处于下降通道。

中钢协“我的钢铁”等多家机构预测,2008年将是中国钢材出口的“下降年”。除非市场出现大的转折,否则国内外钢材产品“价差”大幅拉大、出口成本持续上升、出口动力减弱的可能性不大。全年粗钢出口量将明显低于2007年,降幅约为2000万吨。但也有人认为,国内外市场互动度相当高,市场波动多变。关键是要形成中国钢铁出口的战略布局和相应机制。

2008年将是“钢价高位运行的一年”,这几乎已经成为业内分析人士的共识。资深分析师贾表示,“钢价降不下来”,这是高成本和刚性需求决定的。

2007年底,宝钢在新年第一季度启动了提价。虽然有“补涨”的初衷,但市场收到的信号是钢厂推高钢价的意愿强烈。岁末年初,钢材市场价格虽有小幅波动,但高位运行的局面仍未改变。

多家机构分析认为,虽然2008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聚焦于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双防”,但总体来看,中国本轮经济增长周期远未结束,钢材刚性需求依然维持,钢材市场内需依然明显。分析师王建华特别提醒,在2007年下半年钢材出口逐渐下滑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并没有出现原先预期的“资源过剩,价格下跌”。取而代之的是非常猛烈的价格上涨,市场库存保持低位。这说明国内钢材供需调节能力不同于以往,国内市场的“消化力”仍可期。

高成本也在推高钢铁价格。最近有分析人士提出了“钢铁行业已经进入成本驱动市场阶段”的结论。据中钢协人士透露,仅以2007年10月为例,大中型钢铁企业炼钢生铁综合制造成本同比上升约24%。因此,生铁和钢坯的价格居高不下,导致钢材价格大幅上涨。2008年,成本对钢价的推力仍然非常明显。

不过,中钢协顾问吴锡纯曾在一个论坛上提醒,也要注意“高成本难以支撑高价格”的情况。多位分析人士表示,虽然国内钢材市场刚性需求依然明显,但需求强度正在减弱,这期间的变化非常复杂,不确定因素很多。与此同时,国内钢铁产能规模仍然过大。产能只要存在,就总会有释放的冲动,这点一定不能忽视。一旦需求下降或供给过剩,超高价的向下震荡往往是无序的。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