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其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与改造传统产业相关的重要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龙芯系列芯片、Linux软件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取得新突破;通信设备研发取得群体性突破;LSI的R&D和生产能力已迅速进入国际主流水平。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国家出台了支持行业应用软件产业发展、促进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融合的方针政策,组织开展了行业应用软件产业化试点工作,推动传统产业的应用软件部门成为独立的软件运营商。五年来,涌现出宝信软件、一汽祁鸣、姬旭、和利时、浙大中控、国电南瑞、华中数控等一批在国内传统产业转型市场具有相当竞争力的IT企业,其中姬旭集团在2006年电子百强企业中排名第36位。
国内电子信息产品在传统产业转型市场中的市场份额逐年增加。目前,国内自主版权CAD软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90%以上。现场总线(FCS)和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的国产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国产控制系统的销售收入已经接近市场总量的30%,项目数量已经接近50%。市场份额的增长率也在60%-70%左右。全国省级电网调度中心(台湾省、香港、澳门除外)大部分积极采用国产系统,地县调度新增系统中98%为国产自动化系统。国产电子信息产品具有性价比高的特点,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但是,中国的传统产业转型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许多领域如高档数控机床、汽车电子产品、可编程控制器等。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因此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不能完全满足传统产业转型的要求。
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进办公室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传统产业改造的指导意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持力度,组织实施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倍增计划”项目2545个,带动社会投资超过625.7亿元,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在各传统行业的应用。开展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服务机构示范工作,扶持一批软件和系统集成企业,推动其成为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机构,以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大量共性问题,积极开展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加强社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切实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我国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各传统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在生产过程中。高端技术和产品过度依赖国外,设备和系统二次开发能力差;信息化管理整体水平不高,基于信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和流程在大多数企业尚未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不高;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信息化融合不够,基于网络的信息协作环境尚未成熟;缺乏传统产业转型急需的复合型人才;政府部门缺乏有效协调,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十五”期间,我国传统行业普遍加大了对信息化改造的投入,企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工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控制系统和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普及和应用,为应用电子产品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目前,传统行业使用的软件已占软件市场总量的30%以上,控制设备和系统的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机床电子、汽车电子、交通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的市场规模也在逐年增长。“十一五”期间,虽然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将继续加大,但对传统行业的信息技术改造投入也将大幅增加。
着力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循环经济。以化肥、乙烯、烧碱、电石、农药、涂料为重点,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进入循环经济轨道。到2010年,炼油行业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万吨以上,淘汰低效炼油能力2000万吨左右;乙烯工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平均规模提高到58万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自主开发5 ~ 8套大型化工装备。到2010年,化学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将力争达到本世纪初的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石化行业信息化投资约为69亿元,未来5年投资将达到350-400亿元。
电力工业,“十一五”期间,预计电力生产规模约为1.65亿千瓦。国家电网公司将新增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6万公里,改造容量3亿KVA,投资约9000亿元;节能降耗也将成为“十一五”期间电力行业转型的主要任务。火电机组平均标准煤消耗低于336克/千瓦时,比2005年下降25克/千瓦时;油耗比2005年降低了25%。未来五年,与电厂相关的信息技术投资将主要集中在新型发电设备控制系统、替代能源发电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污染防治信息系统。在电网管理自动化、变电站及保护自动化、配电自动化、计量计费自动化、电力市场信息化方面对应的市场空间约为每年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