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是实现中国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强调“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等核心产业”。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把突破大型软件和基础软件作为重要内容,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也把“壮大软件产业”作为发展核心基础产业的主要任务。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软件产业做大做强,信息产业部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和一系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颁布了《软件产业“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从认真分析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入手,突出强调大力支持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积极发展软件服务业,提升和增强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加深行业内外对本规划的理解,更好地实施,现将相关内容说明如下。
“十五”期间,在国家政策支持和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软件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技术水平、骨干企业和产业环境都有了长足进步,对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软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出口额快速增长,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十五”末,软件销售收入达到3900亿元,年均增长45.7%;软件出口35.9亿美元,增长近9倍;软件从业人员超过90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一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和办公套件,在电子政务建设和行业信息化推进中得到广泛应用。国内软件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到“十五”末,已有237家企业通过了CMM3以上的评估,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我们的软件企业逐渐具备了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实力。中国软件产业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国家将软件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先后颁布实施了国务院18号文件、47号文件等多项配套政策。软件正版化工作进一步推进,市场规范和人才保障逐步加强。
《专项规划》客观分析和评价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软件产业总体规模较低,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中国软件产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仅占10%,在全球软件产业中仅占6%,这与中国的电子大国地位不符。目前,中国的软件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06年,前10大企业的软件收入不到100亿美元,与微软、甲骨文、SAP等跨国公司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软件产业基本处于全球软件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尤其是系统、
平台等基础软件开发能力较弱,企业加大R&D投入、推动技术创新的意识仍有待加强。软件产业发展的支撑环境有待改善。高端复合型软件人才相对匮乏,配套公共服务体系薄弱,投融资瓶颈依然突出,市场环境有待改善,软件正版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为了更好地引导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专项规划从技术发展趋势、市场需求、产业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网络的广泛普及,对软件技术和产品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软件技术正朝着网络化、可信化、服务化、工程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软件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将促进和推动软件和软件服务的发展。其中,软件产品的网络化将改变应用和技术的模式,新一代软件基本将以网络为中心实现各种复杂的分布式应用;高可信技术将大大提高软件产品的可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网络技术应用的关键。服务化趋势使各种软件产品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这将极大地改变软件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进而影响软件产业的格局;工程化趋势促进了复用技术和组件技术的发展,降低了软件开发的复杂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系统化的趋势促使软件平台向集成方向发展。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的融合趋势明显,软件的竞争逐渐发展为软件平台系统的竞争,软件平台系统将成为网络环境下各种应用的支撑基础。
软件服务业日益成为软件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引擎。全球软件市场的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2%左右,到2010年软件市场将达到1.48万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业将达到1.1万亿美元,占据主导地位。“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服务业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软件产业中的比重将大幅提高。同时,随着下一代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嵌入式软件也将有一个较快的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将为软件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软件产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软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外资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加紧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于规模、技术、资金和管理略显不足的国内软件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