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 Cadence亚太区总裁兼全球副总裁Ju Long最近在上海的一次媒体会议上表示,本地无晶圆厂已经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今明两年将是成败的关键时期。
“虽然与2006年相比,中国本土集成电路产业总量有所提升,但无论是香港荆门、珠海巨力还是北京中星微,这些中国无晶圆厂的标杆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从商业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担忧。”聚龙说。
聚龙指出,上述企业业绩下滑的根本原因是“做不出好产品”。“无论是Moment Force的MP3芯片,还是中兴微的移动多媒体/音频/视频处理器,都在逐渐失去原有的竞争力。”他说。这些企业所在的市场已经成熟,新兴企业已经学会了过去对付国外竞争对手的方式,转而回头对付这些先行者。
聚龙表示,全球无晶圆厂产业已经达到500亿美元,而中国企业的贡献只有20亿美元。“尽管中国大陆有400多家无晶圆厂公司,但没有一家成为世界级公司,甚至没有一家是地区性公司。”他说。此外,他还指出,与中国大陆主要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业绩下滑相比,全球前10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收入却在不断上升。“差距在逐渐拉大。”古龙说,“我们曾经以为大陆企业会很快赶上台湾省的同行,但这两年,与印度、美国和台湾省的竞争对手相比,本土企业的实力有所下降。台湾省还有10年左右的优势。”
“国内的ic设计公司还能继续成长吗?增长有多强劲?从各方面来看,市场容量还在上升。有没有一个属于大陆的MTK,对今明两年的发展至关重要。”龙表示,的成功已经从最初的DVD扩展到手机,并正在向DTV扩展。最重要的原因是行业整合的能力。“集成电路产业分工的细化,决定了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集成能力。”
单从EDA的需求来看,中国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以Cadence为例,该公司2006年全球收入超过1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2%。虽然2007年的最终统计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巨龙明确表示将有10%左右的增长。
“就业务增长而言,亚太地区(中国大陆、台湾省、香港、南韩和新加坡)的增长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市场的增长率高于亚太地区的平均水平。过去两年,我们的中国业务实现了60-70%的增长率。”聚龙说。
设计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资金支持。首先,新兴的无晶圆厂公司有400多家。无论是海归还是本土产业力量创办的,风险投资都是他们资金的主要渠道。其次,政府资金——自主创新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对芯片设计的支持也成为政府投入技术研发的重点。最后,随着英特尔、飞思卡尔、恩智浦、ST、富士通和瑞萨等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R&D中心,这些公司也开始在中国进行集成电路设计。
由于资金来源并不全由企业承担,或者很多初创公司还处于发展初期,大量项目在设计完成后无法进入量产,这使得中国的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在国外,一般设计完成后会马上进入量产,但在中国,设计不等于量产。”居指出,这是本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投入产出不均衡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