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工钢供需不平衡问题凸显

   2022-09-15 工业品商城79
核心提示:国际知名企业泰科于2004年在青岛开始二期项目扩建,员工达到5000人,年销售收入1亿美元。2005年年中开始生产第四代高科技通信继电器,产品型号IM,10×6×5.65mm,2A×14V,140mW,-55 ~+105℃,产品和技术。在国外巨头纷纷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继电器市场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根据中国继电器工业协会的数据,2005年m

国际知名企业泰科于2004年在青岛开始二期项目扩建,员工达到5000人,年销售收入1亿美元。2005年年中开始生产第四代高科技通信继电器,产品型号IM,10×6×5.65mm,2A×14V,140mW,-55 ~+105℃,产品和技术。在国外巨头纷纷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继电器市场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根据中国继电器工业协会的数据,2005年mainland China有293家继电器制造商,其中90%生产机电式继电器。2005年,mainland China的继电器产量约为30亿只,比2004年的24.9亿只增长了17%。继电器总销售额也从2004年的6.33亿美元上升到6.8亿多美元,其中机电式继电器占继电器总销售额的90%。到2006年,国内企业数量已超过300家,当年生产继电器35亿只,比2005年增长20%。收入飙升至10.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9%。目前,中国有300多家继电器制造商,但它们占据了20%的世界市场。然而,大多数中继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只有10到20家大型企业,这些中继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上海、江苏、广东、福建和辽宁。由于这个行业有很多制造商,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价格方面。大多数厂商认为这个行业的利润空间比以前差了很多。因此,一些制造商退出了这一领域,转向其他方向,如宁波尚泰电子有限公司,同时,几家制造商采取了扩大产品线和增加其他电子元件等措施来弥补继电器的低利润率。

但是大部分厂家还是坚守这个行业,因为机电继电器的市场需求保持稳定。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继电器利润低,但几乎所有的电子产品都需要它,所以产品市场是存在的。2006年,不断增长的家用电器、汽车电子、电信和工业设备市场正迅速推动内地机电继电器制造商启动新一轮产量增长。在走访的几家企业中,60%的企业计划增加当前产量,一些企业计划在上半年扩大100%的产能。例如,苏州第一无线电元件厂有限公司根据需求增长30%以上的预测,计划在年中之前将产能增加一倍。从原材料的发展来看,电工钢是继电器的核心材料。随着我国机电和家电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工钢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从2002年开始,我国电工钢供需不平衡问题凸显,2004年达到顶峰,市场显示电工钢价格大幅上涨。造成电工钢市场大量缺口的原因是中国家电和电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而电工钢产能扩张速度低于下游行业。随着国内厂家电工钢产能的扩大,供需失衡得到有效缓解。

总的来说,目前生产和消费基本达到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比较稳定。但从品种来看,由于冷轧取向钢板是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其生产难度很大,未来仍将供不应求。但就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汽车继电器市场在不断扩大,这是汽车市场不断扩大造成的。汽车中使用最多的继电器是乘用车。一般每辆乘用车平均使用15个继电器,而有些豪华轿车可以使用25个左右的继电器。每辆商用车平均使用13个继电器,其中每辆卡车7个继电器,每辆公交车20个继电器。社会汽车数量的增加也给汽车继电器维修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平均而言,每辆商用车辆(包括卡车、公共汽车等。)有5个继电器进行维护,每辆乘用车(包括轿车、MPV、SUV等。)有3个继电器。

根据2007年中国汽车产量的估算数据,社会修理量按存量的10%计算。到2007年,国内汽车继电器总需求将达到13741万只。2007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达到837万辆,所需汽车继电器12085万只。加上4140万辆汽车和1656万个维修用继电器,预计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所需继电器总量将达到1.3741亿个,比2006年的1.195亿个增长15%。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国内继电器市场竞争激烈的主要症结在于行业本身。主要集中在国内规模较小的继电器企业,未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知名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并占据了后者的优势。另外,继电器制造虽然技术要求不高,但也只是相对于其他非电子通用产品而言。中国电子器件制造技术落后于国外企业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继电器企业的风险根源还是集中在落后的生产工艺上。这些落后企业遇到市场变化,自然会转产、扭亏甚至停产。但是可以看出继电器市场还在扩大,尤其是汽车继电器市场是强大的,所以未来的市场一定属于那些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大型企业。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