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电厂在缺电时代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保障。但当时忽视了对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控制,使得这些小火电厂在为经济发展提供供电保障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如果将占火电装机容量近30%的小火电机组全部换成大机组,每年可节约标准煤9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80万吨。这个庞大的数据直接影响着中国“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了尽快关停小火电厂,从2007年初到现在的节能发电调度,是加快小火电厂关停的有力手段。后者是在利用政策强制的同时,通过市场手段将小火电关停从经济政策导向转变为行业自觉行为。
然而,节能发电调度措施自发布以来一直备受争议。去年11月在五个试点省份开始的这项计划的工作不得不推迟,因为相关的实施规则和补偿措施没有到位。电网企业作为节能调度的主体,虽然也面临着节能调度带来的收购成本增加的压力,但仍在积极准备节能发电调度。目前,五个试点省份的电网企业可以说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整装待发,接受新调度方式的启动。
“十一五”期间全国关停小火电机组的目标是5000万千瓦,也就是说,未来三年要关停3562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如何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小火电厂关停,形势看似乐观,但我们一点也不能懈怠。
我国目前的发电调度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了。当时中国电力供应紧张。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保持各方投资建设电站的积极性,中国采取了在各类发电企业之间平均分配发电计划指标,由政府根据负荷需求预测发电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按照同类机组利用小时大致相同的原则,向各类发电机组下达年度发电计划的政策,无论能耗水平还是电价水平。当时的《电网调度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电厂必须按照调度计划(有功功率、无功功率或电压曲线,发电机、锅炉的启停方式等)运行。)和调度机构下达的指定电压变化范围,并根据调度指令启动、停止锅炉,并调整功率和电压。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拖延调度指令的执行或不执行调度指令。
这种被业内称为“大锅饭”的调度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导致了高效环保的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的发电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高污染、高能耗的小火电机组可以多发电;先进节能的发电机组不能按可用率发电;高能耗的小机组只要建成投产,就能获得固定的发电小时数。但随着国家电力工业的发展,我国电力供应步入了宽松期,部分地区开始出现电力供应过剩。现有的调度方式只能让大机组即使小火电厂达不到计划的发电目标也无法多发电。当燃煤机组完不成计划发电量时,水电也会弃用。
节能调度是指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优先调度。在保证电力可靠供应的前提下。在此基础上,火电机组按煤耗和污染物排序,第一台先上网,后两台“高”机组无电可发。
后排的“两高”机组将无电可发,因此将被强制关停。这种调度模式将成为关停小火电厂的又一有力手段。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王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小火电厂关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结果就是关停的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大锅饭”调度方式特别不利于小火电厂的关停,因此调度方式必须改革。2007年10月9日,全国节能发电调度试点工作会议首次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德铭在会上强调,必须尽快改革现行发电调度模式,实施节能发电调度,最大限度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据专家测算,如果全面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全国平均发电煤耗每千瓦时将下降50克标准煤左右,每年可节约1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以上。节能减排的效果将非常显著。
节能发电调度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虽然明显,但对我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然而,由于长期的模式和电力生产的先天因素,节能发电调度从一开始就经历了许多争议,可以总结如下:
“边际机组”主要包括承担季节性居民供暖、短期内无法“以大代小”的小火电机组,在当地电网低峰甚至正常负荷下无法排序、但高峰负荷时需要其顶用的火电机组(包括小燃油)等。以江苏为例,夏季高峰需要用电4625万千瓦,而春节只有1000万千瓦。峰谷差这么大,备用机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考虑到社会责任的落实,平衡电网内电力供需,保障电网安全运行,这些机组可能会处于“被关停,活不活”的尴尬境地。他们的出路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国家电监会正在抓紧制定对相关单位的补偿办法,不日将公布。同时设立“容量电价”机制,直接补偿非正常发电时损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