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埋在地下,这是最流行、最经济的敷设方式。
(2)敷设在电缆沟内,用于敷设多根电缆。
虽然当时电缆沟投资比直埋大,但便于温度监测和通风降温措施,改善其散热条件。此外,电缆沟还具有便于电缆维护、新安装和更换,有利于防止外力破坏、故障检测和修复等优点。
(3)将其安装在电缆隧道中。在发电厂或变电站出线电缆较多的区域,或平行敷设的电缆较多的区域(如电缆超过20至40根时)敷设电缆时,应考虑电缆隧道。
虽然电缆隧道的建设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建筑材料多,还存在通风、防火、防漏水等诸多问题。,它有以下优点:
1)电缆线路占用的路段(走廊)大大减少。
2)减少外力损伤和对电缆的机械损伤。
3)消除土壤中有害物质对保护层的化学腐蚀。
4)维修或更换电缆快捷方便。
5)可以随时添加新的线缆,不一定要挖路。
(4)敷设在电缆沟内,当较多电缆穿过城市街道时,直埋会对电缆产生较大压力,不宜修建电缆沟和隧道。电缆管可以建,造价比隧道低,但有隧道的很多优点,不需要考虑防火。
(5)在电缆支架上敷设是厂区电缆安装的一种新形式。厂区内(特别是电厂或化工厂)管道较多,电缆沟的修建难度很大,电缆经常因热力管道的蒸汽和水泄漏而损坏。因此,在厂区内架空安装电缆支架,而不是电缆沟。
(6)架空安装。由于近年来塑料电缆的发展,减轻了电缆的重量,逐渐应用了将电缆挂在吊线上(或固定在塔上)的方法。与埋地电缆相比,架空电缆易受外界影响,不够美观,但建设成本低。
2.电力电缆敷设安全技术要求
(1)电缆地下直埋敷设的安全技术要求
1)电缆埋深不小于0.7m,穿越农田时埋深不小于1.2m。电缆周围应铺设100毫米细土,电缆上方100毫米处应覆盖水泥保护板,其宽度应超出电缆直径两侧50毫米。
2)当电缆敷设在建筑物附近时,电缆护套与建筑物基础的距离不应小于0.6m(原则是考虑电缆施工不受建筑物妨碍,不影响建筑物结构)。
3)当多根电缆同沟敷设或交叉敷设时,电缆护套之间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电力电缆与控制电缆的最小净距,10kV及以下为0.1m,0.25m10kV及以上;不同部门使用的电缆(包括通信电缆)相距0.5m。如果用电缆隔板隔开,可以降到0.1m,不要求穿入管内。
②电缆相互交叉时的最小净距为0.5m,在电缆交叉点前后1m范围内,若用隔板将电缆隔开,上述距离可降为0.25m,电缆穿管时不作规定。
③当电缆平行或交叉时,请保持一定的距离,原因如下:
在维修电缆时,如果相邻电缆之间的距离太近,很容易造成机械伤害。为防止运行中电缆故障烧坏相邻电缆,电缆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电缆间距过近,不易散热,影响电缆载流量;如果电缆相互靠近时接触,或者相互交叉时没有保持一定的距离,就容易产生“交流腐蚀”。
4)电缆接近和穿越地下管道时,电缆与管道的净距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1)电缆与热管之间的最小净距为2m,如果用隔板隔开,则为1m。
②电缆与可燃气体和液体管道的最小净距为1m。
③电缆与其他管道的最小净距为0.5m
④电缆与各种管道的最小净距为0.5m
⑤禁止将电缆平行敷设在管道的上方或下方。
5)电缆穿越城市街道、公路或铁路时,应穿管敷设。管道内径不得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且不得小于100mm;管道顶部至钢轨底部或路面的深度不应小于1m;距排水沟不应小于0.5m;距城市街道路面的深度不应小于0.7m;管道的长度一般应在两端延伸2m,除非横跨道路或轨道的宽度;在城市街道上,管道长度应伸出车道路面。
(6)当电缆平行于铁路敷设时,电缆与钢轨的最小净距为3m。这是为了减少列车通过时产生的振动对电缆引线包的损坏;另一方面也考虑了维护的方便性。当电缆与电气化铁路平行敷设时,为防止从轨道泄漏到地面的杂散电流对电缆保护层造成电化学腐蚀,电缆与轨道的净距不应小于10m。
7)直埋电缆引入隧道、井和建筑物时,应穿在管内,并在管口封堵,以防渗水。
管口的封堵方法:可以用油、麻填充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灌注沥青,或者用水泥、石灰等将管道封堵严密。
8)电缆从地下或电缆沟引出地面时,为防止机械损伤,离地面2m以上的部分应采用金属管或盖保护,其根部应在地面以下0.1m。
9)并排敷设的地下电缆,间接集箱的位置应错开,净距不小于0.5m,以便于联合施工,减少电缆线路走廊。中间接头盒外面要有保护盒,防止机械损伤。
10)郊区和空旷地带敷设的电缆线路,由于没有建筑物等固定标志,给电缆图样的绘制和以后的运维带来很多困难。因此,需要在线路的弯曲处、接头处和直线处每隔50m~100m布设一个电缆标桩,以标明电缆的具体位置,并在电缆平面图上标明标桩的位置和编号,以便于运行维护。
11)铠装电缆一般用于直埋在地下的电缆,以防止敷设或运行过程中的机械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