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程技术在中国必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2-09-20 工业品商城80
核心提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年均增速超过24%。截至2007年底,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5.6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与此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只“大”而不“强”的事实一直困扰着行业的发展。日前,首届中国电子制造技术创新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本文论述了专家“电子工艺”对我国电子制造业由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年均增速超过24%。截至2007年底,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5.6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与此同时,电子信息产业只“大”而不“强”的事实一直困扰着行业的发展。日前,首届中国电子制造技术创新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本文论述了专家“电子工艺”对我国电子制造业由“大”变“强”,乃至全面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众所周知,几年前国产手机品牌迅速崛起,国内市场份额一度超过50%。但此后有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于质量问题。直到近几年,随着电子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国产手机的质量水平大幅提升,市场又开始繁荣起来。同样的问题在国产MP3产品中并没有得到解决,行业平均翻新率仍在35%以上,这不仅导致了消费者的极大不满,也将整个MP3行业拖入了死胡同。

实际上,以上所有的质量事故都与同一个问题息息相关——电子制造的工艺流程,即“电子工艺”。据新亚电子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许伟明介绍,一部手机里有2000多个电子元件。如果没有科学严谨的工艺流程来保证,产品的质量问题很可能堆积如山。许伟明说,如果我们将电子产品的制造过程系统化、集成化、标准化和数字化,产品质量和生产率将会大大提高。

根据赛迪顾问的调查报告,科学的电子工艺方案可以平均提高电子产品制造效率20%,降低生产成本10%,避免95%的质量事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赛迪顾问有限公司总裁谭强调,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成熟期后期,产业的发展为电子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未来电子制造业将保持20%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整个市场将达到9890亿元。电子制造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

事实上,通过优化制造流程来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在国外是有先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业掀起了一场“工艺技术革命”。在设计产品的同时,业界开始加强产品制造工艺的设计。一个专门的工艺部门不仅规范了每道工序,还设计了每道工序所用的辅助材料和电子工具,从而创造了著名的“精益制造”。

无独有偶,上世纪90年代初,通用汽车公司和利海大学艾科卡研究所共同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概念。它综合了各种先进生产管理模式的优点,能够系统地、全面地满足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多品种、快速性、动态适应性和极度柔性的生产管理目标的要求。

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新亚电子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殿富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制造一直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争夺国际市场。然而,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中国制造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如果我们现在不进行一场制造工艺的革命,如果我们不牢牢把握“电子工艺”所能创造的巨大竞争优势,那么“中国制造”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遥远的梦想。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运行司副司长王炳科强调,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和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总体来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大部分处于加工制造阶段。电子制造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对提高行业整体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电子制造工艺可以提高电子产品的质量,提高我国电子产品的质量,增强竞争力。

就像手机和MP3的情况一样,国内电子制造业的发展普遍堪忧。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数十万电子制造企业中,采用科学电子工艺的不到5%。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企业主还没有意识到电子制造工艺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国内电子制造业另一个令人担忧的方面是,中小企业普遍缺席电子制造流程。新亚电子制造工艺数万家企业客户中,IBM、三星电子、飞利浦、佳能、戴尔、诺基亚、伟创力集团、赛意法半导体、长城、TCL集团、创维集团、华为、中兴、富士康、联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占80%以上。

富士康IDPBG事业群HDPG事业子群R&D负责人温表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企业大多已经开始重视电子制造工艺的变革。但是更多的企业是自己摸索,这就有一个效率和成本的问题。比如在制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千个问题,自己摸索可能会出现一千个错误,但是如果和有经验的电子工艺服务商合作,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我国电子制造技术尚未得到广泛推广应用,限制了我国电子制造水平的整体提升。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