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力线路应实施多级保护。多级保护是以每个防雷区为基础,逐步削弱雷电能量(能量分布),使各级限制电压相互配合,最终将过电压值限制在设备绝缘强度之内(电压配合)。在以下情况下,多级保护成为必要:某一级避雷器失效或某一路避雷器失效。当避雷器残压与设备绝缘强度不匹配,电缆在建筑物内较长时。
2.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电缆保护至少要分为两个等级,同一等级的避雷器也可能包含多个等级的保护(如串并联避雷器)。为了达到有效的保护,可以在防雷区的接口处设置相应的避雷器。避雷器可以针对单个电子设备,也可以针对有多个电子设备的空间。所有穿过通常被空间屏蔽的防雷区的导线在穿过防雷区的接口时都与避雷器连接。另外,避雷器的保护范围有限。一般情况下,当避雷器与设备线路的距离超过10m时,保护效果会变差。这是因为避雷器与被保护设备之间的电缆上存在振荡电压,其幅值与线路长度和负载阻抗成正比。
3.在利用电源对避雷器进行多级保护时,如果不注意能量分配,可能会有更多的雷电能量被引入保护区。这就要求避雷器应根据前述评估模式进行选择。一般避雷器都有雷电流越大,残压越高的特点。能量分配后,流过非水平避雷器的雷电流极小,有利于限压。注意,不考虑电压配合,只选择低响应电压的避雷器作为最终保护是危险的。
实现能量分配和电压协调的关键是利用两个避雷器之间电缆的感抗。电缆本身的感抗对埋地电流和分压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使更多的雷电流分布到前级放电。一般两个避雷器之间的电缆长度在15m左右比较合适??在电缆内。电缆上部支线的长度对所需的电缆长度有影响。当保护地线与被保护电缆之间有一定距离(1m)时,要求电缆长度大于5m。在电缆本身不适合去耦的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特殊的去耦器件,因此没有距离要求。
4.解耦装置是实现能量分配和电压协调的重要措施。以下材料可用作去耦器件:电缆、电感和电阻。
串并联电源防雷装置??它是防雷装置与去耦装置的组合,适用于各种应用。
5.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安装防雷装置会增加设备损坏的可能性,这必须消除;这种情况时有发生。避雷器保护几条线路,一条线路避雷器失效或反应速度过慢。这可能会将共模干扰转化为差模干扰,并损坏设备。这就需要多层次的保护和注意避雷器的维护。不考虑避雷带、能量协调、电压分布,随便安装防雷装置。比如设备前端只安装了一个防雷装置。由于没有前级保护,强雷电流会被吸引到设备前端,导致防雷装置的残压超过设备的绝缘强度。这就要求防雷装置必须按层次原则安装。
6.在其他情况下,错误的安装不会有效地保护设备。当避雷器连接线过长,避雷器工作时,感抗引起的连接线上的电压会极高,危险电压仍会施加在设备上。这个问题在最后一个避雷器的应用中更加明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使用一条短的连接线,或者两条或多条分开的连接线来分担磁场强度,减少电压降。用单线加粗连接线是没有用的。必要时,可通过改变被保护线的布线,使其靠近等电位联结线(接地点),从而减少连接线的长度。
避雷器的输出线、输入线和接地线相互靠近,并排敷设。这种情况对串并联避雷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当串并联电源避雷器的输出线(保护线)、输入线(非保护线)和地线相互靠近敷设时,输出线中会感应出瞬态浪涌,虽然其强度比原来小,但仍可能有危险。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将输入线、地线和输出线分开敷设或垂直敷设,尽量减少平行敷设的长度,加宽敷设距离。
避雷器的接地线不与被保护设备的保护地相连,即单独接地进行防雷。这将在瞬态时在被保护线路和设备保护接地之间产生危险电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将避雷器的接地与设备保护接地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