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虽然各个城市的地铁交通(尤其是地铁站台及其周边)都部署了有线视频监控系统,极大地改善了站台及其周边的安全状况,但由于技术问题,无法对行驶中的车厢进行实时监控,仅靠站台上的有线监控摄像头无法满足实际的安保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民乘坐地铁出行,如何监控地铁车厢内的手机视频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车内实时监控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高速列车车厢内的图像数据传输到地面控制中心。要获得满意的视频监控效果,每个摄像头需要的传输带宽一般为1.5 Mbps-2 Mbps;一节车厢内安装至少两个监控摄像头;目前我国运行的轨道列车数量一般为六节车厢,每节列车前后的驾驶室都安装了摄像头。每辆列车的图像监控带宽至少为21Mbps-28Mbps。直到2007年,还没有一款产品能在列车高速运行时稳定提供如此高的传输带宽。
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在进行试点和业务测试,从清晰度、稳定性、传输带宽、误码率等方面进行评估。令人兴奋的是,脱颖而出的并非来自国际厂商,而是上海环创通信自主研发的一系列“动网”产品。它们在100Km/h的最大速度下提供了30Mbps的稳定无线传输带宽,误码率小于0.001%。与同类产品相比,各项指标都有质的飞跃,完全满足同时传输14路以上高质量视频图像的需求,能够真正实现地铁车厢在线监控。
地铁一旦安装了实时传输系统,不仅可以将每节车厢内的视频监控信息即时发送到监控中心,还可以为列车提供更丰富的媒体主题,如奥运赛事直播、手机电视新闻等。它还可以为移动列车上的乘客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的功能,使市民在等待或乘坐地铁时可以获得更多的增值服务。
如果眼压过高,神经纤维会死亡,导致视野丧失,甚至失明。因为眼压升高(青光眼)通常是无痛的,通常诊断较晚,这类患者往往在老年时发生白内障。在这种情况下,医生通常会摘除患者的晶状体,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为了避免神经纤维的进一步丢失,患者需要通过药物尽可能精确地调节眼压。可惜在药物的作用下压力还是会发生变化,所以患者需要定期检查,不断调整药物的剂量。
德国杜伊斯堡弗劳恩霍夫微电子电路与系统研究所IMS的科学家发明的一种传感器,可以让病人不再需要医生定期检查。IMS Biohybrid系统总监托马斯·范登博姆(Thomas van den Boom)表示,“我们在人工晶状体中植入了一个2.5x2.6mm毫米的传感器。这样不会损害患者的视力。”
传感器的上下两部分由电极组成:上电极是柔性的,下电极是硬的。当眼压升高时,上电极向内推,电极之间的距离减小,导致电容增加。
使用微型天线,传感器将压力数据传输到一个特殊的框架上,病人可以通过辅助设备看到压力数据是否达到临界值。眼镜中的天线通过电磁场为传感器提供能量。范登博姆说,“需要将能量保持在最低水平,所有组件只在需要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