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迈向高端更是牵动着整个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神经

   2022-09-23 工业品商城102
核心提示:在国外,8寸生产线已经逐渐停产,12寸生产线正在成为主流;目前国内有10多条4寸生产线还在“发挥余热”。向更大尺寸和更小线宽发展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毋庸置疑的目标。事实上,不只是何欢一家有12英寸的“野心”。当初李鸿半导体的8寸生产厂房是按照12寸生产线的标准设计的,预留了未来发展的空间。但是在向12寸迈进的过程

在国外,8寸生产线已经逐渐停产,12寸生产线正在成为主流;目前国内有10多条4寸生产线还在“发挥余热”。向更大尺寸和更小线宽发展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毋庸置疑的目标。事实上,不只是何欢一家有12英寸的“野心”。当初李鸿半导体的8寸生产厂房是按照12寸生产线的标准设计的,预留了未来发展的空间。但是在向12寸迈进的过程中,国内企业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产品定位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去年DRAM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让相关企业深受其害。12英寸硅片的面积是8英寸硅片的2.25倍。12英寸生产线的增加,意味着国内ic芯片产能的快速扩张。是否有足够的产品市场来填补这些产能,也是对国内企业的考验。因为国内企业实力相对较弱,所以目标产品要定位在最能抵御“硅周期”冲击波的领域。目前国内部分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注重NVM、HV等特殊工艺,在市场细分上寻求差异化道路,避免了与国际巨头的正面碰撞。这的确是明智之举。如果新建的生产线将目标产品定位在存储器领域,企业必须对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有足够的认识。目前45nm技术产品已经投入商用,即将应用于内存产品。虽然SMIC通过与IBM合作加入了“45nm俱乐部”,但国内企业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力都无法独立开展45nm R&D,寻找国外合作伙伴也异常困难。可见,内存产品也面临着不小的技术压力。

技术、设备、资金是产业突破的瓶颈。由于国内集成电路生产技术的研发基础薄弱,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受到诸多限制,国内企业在技术进步的道路上面临诸多困难。当然,国内企业在不同领域也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在技术引进上各有“高招”,这也是本土集成电路产业能够生存、发展、不断壮大的原因;从长远来看,解决技术来源问题的根本是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设备方面,目前国内只有少数8寸设备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而12寸生产线的工艺设备则完全依靠进口,高端生产线的设备国产化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解决。然而,资金短缺是国内企业的“通病”。12英寸芯片生产线投资超过15亿美元,对于国内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是国内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场地的选择不容忽视。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必须位于空气洁净度级别非常高的洁净车间,生产过程对电、水、气及各种工业气体的供应有非常高的要求。周围环境的震动也可能对芯片制造产生致命的影响;此外,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废水、废气的处理和排放等许多问题是企业不可避免的。集成电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受到我国地方政府的青睐。许多地方的高科技工业园区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芯片制造企业,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为企业建造生产工厂。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