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池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2022-09-28 工业品商城128
核心提示:目前,中国电池行业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由于世界各国环保要求的提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了本国铅、镉、镍等有色重金属的生产,以将污染转移到本国环境;这使得电解铅价格飙升,从2003年的每吨4500元涨到今年年初的每吨13000元;镍的价格已经从去年年底的每吨15万元左右涨到了每吨近45万元。此外,钴、镉、天然锰

目前,中国电池行业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由于世界各国环保要求的提高,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了本国铅、镉、镍等有色重金属的生产,以将污染转移到本国环境;这使得电解铅价格飙升,从2003年的每吨4500元涨到今年年初的每吨13000元;镍的价格已经从去年年底的每吨15万元左右涨到了每吨近45万元。此外,钴、镉、天然锰粉、锌粉等原材料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飙升。由于出口产品的销售价格已经随着合同的签订而确定,原材料价格上涨后,销售价格无法同步跟进,造成“出口越多,亏损越大”的局面。此外,国内电池厂商竞争激烈,导致近年来积累率低,抗风险能力弱。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直接导致国内电池企业举步维艰,为了减少亏损不得不缩减产销规模。

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补充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根据《通知》,取消铅酸蓄电池和氧化汞电池出口退税政策;早在2004年,电池出口退税率就开始逐年降低,并将逐步完全取消退税。目前,铅酸蓄电池、氧化汞、镉镍电池已被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对列入该类的所有商品将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据有关机构统计,出口退税率每降低1%,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1%左右;因此,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将降低电池出口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加速电池行业的洗牌。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将亏损严重,甚至面临破产。

第三,国外绿色壁垒对中国电池行业的影响

根据欧盟官方杂志最近发布的电池和蓄电池指令,对电池中铅、镉和汞的含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并涉及昂贵的回收成本。根据REACH法规和RoSH指令,电池注册和检测成本增加,电池生产和出口销售成本大大增加。

欧盟等发达国家频繁设置“绿色壁垒”,大大增加了电池出口成本,一些中小企业出于经济和技术原因不得不放弃海外市场。

第四,国外反倾销和技术壁垒对中国电池行业的影响

中国电池行业先后遭遇美国337碱锰电池调查案、美国337铅酸电池调查案、美国和日本锂离子电池专利案等知识产权案件。为了应诉,消耗了我国应诉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销售网络受到严重冲击。

最近中国电池行业还遭遇了韩国碱锰电池反倾销日落复审和印度干电池反倾销日落复审。经历了十余次对铅酸蓄电池等产品的反倾销,电池的出口贸易受到很大影响。

在一些反倾销案和337调查中,由于涉案企业不应诉,整个产业被排除在起诉的本土市场之外。

人民币汇率从2005年的1:8.3调整到目前的1:7.5左右。中国电池产量80%左右用于出口,人民币升值,而电池出口价格难以提高,将明显增加电池出口成本,降低企业经济效益。

随着能源的短缺,电池运输成本增加。不少地方交通部门将铅酸电池、镉镍电池视为危险品,并征收费用,增加了企业负担,影响了经济效益。

铅酸蓄电池、镉镍电池等碱性电池正负极的主要原料是铅、镉、镍等有色重金属的化合物。,特别是金属镉及其离子具有很强的毒性和毒害作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水和废弃物,通过各种污染途径被人体摄入后,会不断沉积和作用,最终导致中毒者的骨骼疏松、造血功能和肾脏损害。电池污染土壤或水源,通过正在生长的植物、蔬菜再次侵入人体,进而深度侵害。

在人们为环境污染付出沉重代价的今天,在人们环保意识日益觉醒,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几种电池的毒性作用受到广泛而深入的关注。2004年,惠州机动奥特曼电池公司因145名员工镉中毒被当地政府下令永久停产。事件的延续在2006年12月10日央视第二套经济半小时节目(名为《半小时观察:致命电池》)播出后,全国一片哗然。随后又因无锡松下电池厂隐瞒员工镉超标体检报告引发停工、停产、高管辞职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镉中毒的风波在全国迅速蔓延,尤其是在镉镍电池的生产厂家,更是席卷全国。大家都在说镉的变色。为了提高电池企业的环保管理,企业加大了环保投入,增加了运营成本。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