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结构变化明显。涉及仪表领域的产品较多,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系统仍保持大于全行业的高增长,产销量增长34%,反映出我国仍处于能源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时期,但增速低于上年的38%,说明火电、冶金等应用领域结构调整产生了影响。环境监测仪器同比增长40%,反映了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对相关仪器的需求。光学仪器、供应仪器、试验机、地质勘探和地震专用仪器、教学仪器等产品基本保持行业平均增速。电气仪器、测绘仪器、实验分析仪器、汽车仪器、导航、气象和海洋仪器、核测量仪器、电子测量仪器、计时仪器、称重仪器、医疗仪器等的增长率。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产品需求稳定,产能过大;部分产品技术差距较大,中高档产品市场被进口产品占领,结构调整问题明显。
地区排名悄然发生变化。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曾经是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的发源地和集中地,条件良好,长期名列前茅。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虽然基础较好,但增速并不快,今年上半年在10%左右。北京和上海的产销规模已退居全国第五位和第六位。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后来居上,产值已经超过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两省外资众多,在仪器仪表行业中占比较大,已跃居全国各省市仪器仪表行业第一、二位。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已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产品种类繁多,有规模化生产,也有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例子,居全国第三。
出口增长很快,而进口增长很少。上半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出口增长36.4%,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系统、电子测量仪器、试验机、实验分析仪器、医疗器械等出口。都增长了40%以上。过去,工业自动化仪表和电子测量仪器的出口量分别高达76.9%和104.5%,一些产品如压力/差压变送器、半导体器件测试和通讯仪器、精密天平、分光光度计、X射线检验。传统出口产品中,除水表增长65.5%外,电表、煤气表、光学元件、望远镜、显微镜、温度计等增长不显著。进口增幅已降至7.2%。光学仪器、大部分电气仪器、医疗仪器转为负增长。
自主创新取得进展,重大工程应用取得突破。数字示波器、污染气体光谱吸收光纤检测系统、农药残留现场检测装置、电压电流互感器现场检定装置、10000kg电动振动实验系统、自动轴矫直机(测量加工一体化设备)、三相多功能标准电能表、环保型多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虚拟显微镜系统、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全钻、全过程分析系统。首批科研和新产品项目研制成功,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集散控制系统作为仪器仪表行业的重要产品,在国家重点项目中不断取得突破。2007年1月,国电申智公司开发的分散控制系统在河北龙山电厂600MW亚临界机组成功投运,并投入商业运行。2007年8月,辽宁庄河电厂600MW超临界机组成功投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浙江孔众分散控制系统中标鲁南化肥厂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2007年4月,签署了一份合同,为中国石化武汉炼油厂500万吨/年项目的四个主要装置提供控制系统。上述突破将有效打破国外公司对国家重点工程中重要仪表、控制装置和自动化系统的垄断。
下半年,仪器仪表行业整体延续上半年走势,需求和产销量仍处于高位,但增速会有所放缓。预计全年产销增速比上年略高或基本持平。由于仪表行业间接反映宏观经济,且滞后,明年部分产品增速将下降。下半年,总体平稳向上的发展趋势将有以下特点:
工业仪器及控制装置和环境监测分析仪器增长最快,其他仪器仪表稳定增长态势不会改变。随着循环经济、环保减排、高效节能和“增厂减厂”政策措施的实施,火电、冶金、建材等中型厂和“五小企业”对仪器仪表的需求将明显减少。工业装置的大型化和复杂化,以及新的应用领域和装置的需求,将使国内企业面临产品技术水平、应用适应性、准入门槛等诸多问题。国外企业有比较优势,会对市场格局产生影响。
企业利润的变动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方面,一些企业由于生产熟练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另一方面,由于原材料、人力和公用事业价格上涨、汇率变动等原因,很多产品成本上升。国内企业间产能过剩的中低档产品、外资企业间、外资与国内企业间的中高档产品价格竞争日趋激烈,部分企业利润出现下滑迹象。
“出口增长快,进口增长小”的状态在下半年不会改变。持续多年的出口高增长是建立在技术水平提高和工业发展加速的基础上的。今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对策和反应。在华外资企业和有竞争力的企业正在利用现有设施,加大出口力度,以应对国内经济可能出现的放缓。上半年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8.6%,同比增速为41.3%。事实上,全行业增速高于去年同期,主要是出口增长,国内市场增速基本持平。出口方面,外资委托生产呈上升趋势。由于进出口基数悬殊,进出口逆差仍将高达80亿美元左右,但今年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仪器进出口逆差首次减少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