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不断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2022-10-14 工业品商城264
核心提示:中国电子电器工业最初是为国防建设的需要而建立的。基于“以军为主”的原则,基本不生产民品。1980年10月,召开下属企业民品会议,电子工业“不再强调以军为主”。中国电子电气设备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1年,国家机械委员会成立,电子工业划归全民所有,四化建设全面展开。1980年,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公司(1985年更名

中国电子电器工业最初是为国防建设的需要而建立的。基于“以军为主”的原则,基本不生产民品。1980年10月,召开下属企业民品会议,电子工业“不再强调以军为主”。中国电子电气设备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81年,国家机械委员会成立,电子工业划归全民所有,四化建设全面展开。

1980年,中国电子技术进出口公司(1985年更名为中国电子进出口公司)成立,开始与世界交流合作。“走出去,努力扩大电子产品出口,创造更多的外汇,形成大进大出的局面”成为最主流的指导思想。“八五”计划实施后,国家提出的“以市场为导向,内外结合,内外并举,加快发展”的总体战略,进一步强调了国际市场的重要性。

同时,一系列优惠措施和配套政策及时出台。《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决定》对外国投资者投资的“先进技术企业”和“出口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待遇,这对外国投资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当地政府也将电子电气设备行业作为吸引外资的首选行业,积极鼓励和支持。

随着上述措施的实施,许多跨国电子电气设备行业在中国扎根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根据有关数据的统计和测算,1986年上半年,我国外资企业只有150家左右,实际利用外资约2亿美元。到1997年底,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5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16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58倍。

在中国为数众多的企业中,日资企业的数量相当可观,也是日本消费者最熟悉的。松下、索尼、东芝、日立等象征品质的名字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1978年,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参观松下公司,邓小平在展厅参观双屏电视机、高速传真机、汉字编曲机、录像机等产品。在参观过程中,邓小平对松下幸之助说:“松下先生,你能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吗?”松下立即承诺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

随后,松下幸之助于1979年和1980年两次访华,提出了日本电子业要联合起来帮助中国发展电子业的宏伟计划。松下在中国商业的起点开始了。1987年,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在过去的30年里,松下一直在扩大其在中国的规模,从技术引进、在中国投资建立合资和独资企业、建立研发基地到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截至目前,已在中国建立了80多家合资和独资企业,在华员工超过9万人。

1978年,索尼公司横跨数码、日用品和娱乐领域的一些专业广播电视产品和家用电器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市场。1980年,索尼在北京设立办事处;1985年,上海办事处成立;1994年,广州办事处成立;1995年,成都办事处成立;1996年10月,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截至2001年底,索尼已经在中国设立了20家分公司和办事处。

2006年7月,SMOC(索尼中国营销公司)从索尼中国分离出来,成为专门从事索尼在中国市场营销的公司...时间的流逝见证了索尼在中国的历史。

韩国企业三星集团也没有错过在中国发展的机会。1992年中韩建交后,积极开拓中国市场,并于当年8月在中国惠州投资。经过16年的努力,三星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389亿美元(2007年数据),累计投资超过61亿美元,成为在中国投资最大的韩资企业之一。

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成立于1891年,1920年进入中国市场,1985年改革开放后作为合资企业回到中国。目前,飞利浦在中国建立了23家合资和独资企业,总投资超过40亿美元。西门子、艾默生、日立、夏普、三菱、东芝...电子电气设备行业的世界巨头一个接一个来到中国,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当然,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大量的技术工人形成并保持了这一行业的相对优势,这使得中国具有吸引力,也促成了外资在中国的快速增长和良性发展。

面对机遇,民族企业丝毫没有懈怠。在与外资合作的过程中,国内电子电气设备企业的生产技术和产品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84年4月,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在天津无线电厂建成投产。后来又批准在北京、上海等地引进彩电流水线,开始批量向市场供应国产彩电。“六五”开始后,民族企业的电子产品实现了批量生产,“长虹”电视机,“黄河”电视机,电冰箱,“长岭-阿里斯顿”电冰箱,“蝙蝠”电风扇,“长风”洗衣机等。一度成为当时家庭的必需品。

需要注意的是,从近年来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来看,传统电子强国如美国、日本、韩国都有企业上榜,而中国的电子信息企业却鲜有上榜。20年来,虽然中国百强企业规模日益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综合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但同期跨国公司也快速发展,在核心技术、盈利能力、跨国经营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中国本土企业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在很多人熟悉的民族品牌中,海尔的发展历程可以算是国内电子电器行业的一个缩影。

从1984年海尔集团前身青岛冰箱总厂成立到1991年的7年间,海尔抓住机遇,先后兼并了青岛冰箱总厂、青岛空调厂、青岛红星电器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使一个亏损147万元、资不抵债、拖欠工人工资、管理极其混乱的集体企业成为集科研、生产、贸易、金融为一体的国家特大型企业。

目前,海尔集团在海外发展了数十家经销商,销售网络超过3000个,并分别在中东和德国建立了“国际物流中心”。在美国销售的184升以下冰箱中,20%来自中国海尔;海尔与菲律宾LKG公司合作生产的海尔牌冰箱打破了日本、美国等产品垄断菲律宾冰箱市场的局面。在菲律宾大型连锁超市SM,海尔冰箱按需销售,颇受当地消费者欢迎。

改革开放30年来,电子电气设备行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称道,不仅为未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对未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虽然经济在高速发展,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用于发展电子电器行业的财力和物力仍然有限。实现从电子工业大国到电子工业强国的跨越,需要集中力量低投入高产出,更需要民族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共同努力。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