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2022-10-19 工业品商城101
核心提示:在风能的建设中,相对于输配电的建设,风力发电的相关设备(主要是风力发电机组)似乎是目前的热点,这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工控行业的玩家,这些设备厂商也确实成为了工控厂商的重要客户。就笔者而言,北孚德国应该是较早的、系统化程度较高的风电自动化厂商,主要包括为风机和风电场控制提供基于PC的控制和系统级通信解决方案。

在风能的建设中,相对于输配电的建设,风力发电的相关设备(主要是风力发电机组)似乎是目前的热点,这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工控行业的玩家,这些设备厂商也确实成为了工控厂商的重要客户。就笔者而言,北孚德国应该是较早的、系统化程度较高的风电自动化厂商,主要包括为风机和风电场控制提供基于PC的控制和系统级通信解决方案。当然,仍有许多自动化供应商对风电表现出关注,如ABB、B&R、MOG、德国Baumgmt、立德华孚、巴鲁夫、博世力士乐、GE、丹纳赫、施耐德、维托、三菱...

就风力发电所涉及的自动化产品而言,还是相当广泛的,主要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变桨距调控部分,交流励磁双馈发电机的变频装置,风轮到发电机的新型驱动装置,以及设备各环节的数据通讯、数据采集和监控。

诸如此类。当然,传统的机械传动产品,如液压和齿轮,也有相当大的用武之地,因此也吸引了传动技术制造商如力士乐博士和邦飞利。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风电行业火爆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需要冷静思考的固有问题,主要表现在发电成本、供电可靠性、环境影响等方面。首先,说很多地方的风电“买得起但买不起”。风电虽然不花钱,但是因为设备投资和运营成本,包括上网成本和规模成本,电价形成机制的问题,目前并没有太大的成本优势。其次,风电的供电可靠性不易保证,尤其是用电高峰时,恰好风力减弱,现在还不能作为主要发电手段;至于环境影响,一是风力发电造成的自然风减少可能带来周边自然环境的改变,二是风力发电塔会占用部分土地资源。

“中国的伺服市场容量很大,但中国的伺服行业才刚刚起步。国外品牌已经进入并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国产伺服要与之抗衡还有一场硬仗。”一位业内人士谈到了国内伺服行业的现状,言谈中透露出一些担忧。

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交流伺服系统已经成为机械自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机械制造领域都可以应用到交流伺服系统中。随着目前广泛应用的机电一体化机械装备体系的建立,我国机械制造业正逐步进入“伺服时代”。但是,国内交流伺服的生产企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国内伺服在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资金投入、品牌美誉度等方面与国外品牌存在较大差距。经过多年的积累,国外品牌的伺服产品已经有了很好的市场基础。国内伺服厂商想分一杯羹,非一日之功。

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伺服行业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空间。然而,我国伺服技术研发起步较晚,从而失去了占领市场的最佳时机,而国外众多伺服厂商却一直盯上了国内伺服市场这块“肥肉”。以多年的技术积累和R&D系统为保障,完整的产品体系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为先头部队,大踏步进入中国伺服市场。几年后,放眼国内伺服市场,国外品牌已经占据大半江山。

目前,国外品牌占据了中国近90%的交流伺服市场,他们来自日本、欧洲和美国。其中,日本产品以约60%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其著名品牌有松下、发那科、三菱电机、安川、三洋、富士等。他们产品的特点是技术和性能水平符合中国用户的需求,获得了稳定持续的客户源,性价比好,可靠性高,尤其是在中小型OEM市场。近年来,日本伺服加强了本地化生产的战略,在价格和快速交货方面大大增加了筹码。鉴于以上特点,日本伺服品牌是中国伺服市场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国产伺服的最大竞争对手。

欧美品牌中,美国著名的有罗克韦尔自动化、丹纳赫、派克等。,而德国有西门子、伦茨、博世力士乐、施耐德等品牌先锋。,而且英国的控制技术和SEW也有相当的优势。这些欧美品牌在高端设备和生产线上都很有竞争力。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品牌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功能齐全。以整套自动化解决方案为卖点,总市场份额约30%。最近这些高端品牌为了提供市场竞争力,不断寻找本土合作伙伴,瞄准中国低端市场,不愿意被日系品牌挤压。所以欧美品牌虽然在产品系列上与国产品牌不同,但其野心不可小觑。

除了日欧美伺服品牌,以TECO、台达为代表的台伺服在大陆市场的推广也如火如荼。其技术水平和价格水平介于进口中档产品和国产品牌之间,在竞争中主要突出性价比优势,给国产品牌带来新的竞争压力,市场份额从几年前的微不足道上升到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厂商的目标客户都属于机械行业,这将加剧与南京埃斯顿等国产品牌的竞争,这些品牌将市场瞄准了这里。

相比之下,国产伺服品牌起步较晚。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大型伺服品牌超过20家,包括华中数控、广州数控、南京埃斯顿、和利时电机等。其中,华中数控和广州数控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行业;南京埃斯顿在自主创新伺服技术的基础上,为整个机械装备行业提供交流伺服系统产品,以其全方位的产品覆盖和良好的产品性能,在国内交流伺服系统市场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公司的交流伺服产品已批量应用于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针织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绕线机、弹簧机、弯管机等机械设备领域;和利时电机为整个自动化行业机械市场提供步进、无刷、伺服等系列产品,在技术和品牌上也有一定优势。上述品牌虽然各有特色,但市场份额只有5%左右。在与外资品牌的对抗中,国产品牌正在奋起直追,但毕竟因为实力悬殊而处于劣势。

纵观国内伺服市场格局,不难看出国产伺服还远远落后。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国内伺服厂商大多不掌握核心技术——核心软件的编写,而是依赖进口,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难以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其次,高端技术人才的缺乏也使得伺服产品的研发缺乏实力。说到底,伺服行业是一个高科技行业,没有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就很难成气候。第三,产品成熟度不够,营销和客服体系不完善,品牌影响力没有建立起来,利好信息没有有效到达客户手中,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客户的最终选择。

选择国外品牌还是国内品牌?这是国内伺服客户面临的问题。前者产品质量稳定,性能良好,但往往无法提供客户所需的多样化服务,而后者在价格上相对有优势,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

目前伺服品牌的竞争让人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家电市场——国外品牌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而国内品牌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内在品质都远远落后,因此也处于完全的配角地位。如今,近20年过去了,国内家电市场早已由国产品牌主导。洋品牌家电只能收起原有的傲慢,在这个舞台上与国产家电竞争。

或许可以从国产家电品牌的崛起来反思国产伺服的突破。面对众多来自日本、欧美和台湾省的伺服产品,国内伺服厂商面临的现实是:如何在与国外品牌的竞争中夺回主动权,尽快实现国产替代,逐步提高国产伺服的市场份额?

业人士分析,国内伺服用户购买因素前三位是产品可靠性、价格和服务,这也成为厂商应该重点考虑的几大因素。因为从长远来看,

伺服厂商要想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就必须在以上三个方面走在行业前列。这或许点出了国产伺服和进口伺服充分竞争的焦点。

第一,核心技术的掌握。核心控制软件是交流伺服产品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伺服的“大脑”,才能控制和掌握它的“思想”,从根本上保证伺服的基本性能。国内一些伺服厂商依靠进口软件制造伺服,实际上只是做一些代工,企业相应缺乏核心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只有那些自主研发伺服控制软件,并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动态调整的厂商,才会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甚至取得成功。埃斯顿、和利时等公司长期以来都是以自我积累为基础,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表面上看,见效难,见效慢,但他们掌握了核心技术,更适应市场。特别是Eston等。,其追求的全系列、高品质、优价格,没有核心技术的掌控是无法实现的。

其次,财力和人力的投入。伺服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高级科技人才的智力投入。伺服行业是一个长期的行业,伺服品牌不可能一蹴而就。发那科在日本的崛起与富士通集团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富士通在发那科的初创阶段总共投资了10年,总资本超过10亿美元。人才的积累同样重要。有人说只有隐忍的人才能做好伺服,这一方面说明了伺服研发的艰辛,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伺服人才的培养和积累的不易。伺服行业不是一夜暴富的行业。展望未来,基于长期持续的投入,伺服厂商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八年来,南京埃斯顿坚持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5%用于伺服R&D,自力更生,甘于孤独,在取舍之间摒弃诱惑,全身心投入伺服R&D,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然后是客户需求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是厂商的指挥棒。在品牌众多的伺服市场,只有客户满意,订单才会持久。就客户需求而言,伺服厂商将面临两大挑战:产品和服务的双重需求。第一,产品规格多样化。伺服制造商正面临着客户需求变化的挑战。目前从伺服的功率范围来看,100 W ~ 2,000 W是主流,占整个伺服市场的70%左右,10kw以下的品种占90%,10kw以上的需求并不多。而大功率伺服不仅是未来伺服发展的趋势,也是伺服行业利润率集中的领域。因此,开发广泛的产品,把握伺服产品的发展趋势,全方位覆盖各类机械自动控制应用行业,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是伺服厂商长期占领市场的必要策略之一。第二,个性化服务。随着伺服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客户对伺服产品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将有效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两者都是国产伺服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优势。无论是和利时提出的“端到端”价值链,还是与客户共同成长的价值观,以及埃斯顿提出的“供需共同成长”模式,其本质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本土客户的实际需求,形成相对于国外品牌的比较优势。

此外,营销和客服网络也是伺服厂商必须重视的环节。营销网络与售后服务相结合,将有效提升伺服产品的价值。就目前的用户分布来看,中国伺服产品的用户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其中华东(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占45%,华南以广东为主,华北以北京、天津为主,各占15%左右,华中和东北占10%左右。根据上述客户分布情况,建立相应的营销体系和客服体系,与客户充分沟通,及时反馈信息,直到产品改进形成良性闭环,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才会不断提升。在立德华府的营销策略中,实现了营销网络和服务网络的规模化。建立的大项目部和海外市场部可以区分不同的客户,实现实时响应。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